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国内新闻 > 观点 > >详情

邵旭:要走出具有特色的地勘队伍改革发展之路

发表时间 :2015-05-20 09:40:55 来源: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业内人士表示,2014年以来,我国地勘队伍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不仅没有大的改观,而且面对的挑战可以说前所未有。针对新常态下的地勘形势及出现的各种现象,地勘单位应如何面对及化解矛盾,适应新形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矿业报记者日前采访了福建省地矿局局长邵旭。
  “新常态下地勘队伍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邵旭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矿业经济发展仍处于低迷期,矿产勘查投资继续遇冷。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复杂多变,发达国家经济回升缓慢,新兴发达国家发展面临压力,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矿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铁矿石等大宗矿产品价格进入下行通道,矿业经济“黄金期”不再,进入调整期。由于矿业经济低迷,投资者对矿产勘查投资更加谨慎,特别是对市场上供过于求的矿产的勘查投资更是如此。不仅国内铁矿石、铜等矿产品销售价格逼近了成本价,黄金价格也一路走低,国内外不少黄金生产企业利润下滑或出现亏损,亚马纳黄金、金罗斯、加拿大黄金、巴里克等知名黄金企业2014年亏损都在85亿元以上,其中黄金巨头巴里克亏损接近180亿元。矿业“寒冬”导致对矿产勘查投入大幅减少。去年全球地质找矿投入比2012年减少近一半,我国地质找矿投入减少了15%。据有关部门统计,福建省的社会资本对矿产勘查投资下滑更加明显,2014年社会地质勘查资金下降到49.9%,比2013年下降14个百分点。
  二是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被列入“五位一体”,从国家到地方进一步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福建省最早开展生态省建设,2004年11月就出台了《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2014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所出台的涉及资源环境的政策措施,对全省地勘单位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设置的“门槛”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严。国务院《意见》明确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生态脆弱区域的有效保护,并将武夷山-玳瑁山山脉为核心的生态功能区列为国家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上述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的区域,绝大部分与福建省主要成矿区带重叠,今后在这些区域开展地质找矿工作越来越难。由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强,探矿权、采矿权审批更加严苛,环境保护监管更加严格,地质工作除了已开展的重点矿区找矿外,只能开展区调、矿调等基础性工作。
  三是地质勘查业竞争日趋激烈,地勘队伍面临生存发展挑战。正是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目前地质勘查业务出现比较大的萎缩,地质找矿力量出现严重过剩。中东部地区受生态环境限制,找矿空间受到制约;西部矿业大省受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影响,找矿工作大幅减缓,全国过半地质队找矿任务严重不足。如2014年5月新疆46个区调、矿调项目对外竞标,全国有148家地勘单位参与竞标(投送标书405份),外省的125家地勘单位仅竞得13个项目,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以福建省为例,地勘队伍已经并将继续在准确把握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中,实现转方式调结构,走出具有福建特色的地勘队伍改革发展之路。” 邵旭表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促使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性、先行性工作的地质工作和其他产业发生深刻变化,并带来深远影响。
  邵旭介绍,新常态下,福建地矿局正在以下三个方面探索地勘队伍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
  第一,从注重多业并举转变到突出主业上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地矿产业结构要处理好地质主业发展与各辅业发展的关系。福建省地矿局现有产业包括矿产地质、广义地质(含测绘遥感)、矿业开发、工程勘察、工程施工、多种经营。在地矿经济发展中,经历过“突出主业、回归主业、做强主业”、“拓展主业、创新主业、提升主业”的过程,地质主业得到了加强和拓展,从地质主业中分出了矿产地质、海洋地质、广义地质三大主业。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这三大主业与其他产业基本上是处于多业并举的态势,甚至有的产业压过主业“风头”。站在省政府赋予福建省地矿局履行事业职能和职责的高度,必须在多业共同发展中更加突出广义地质、海洋地质和矿产地质。这是因为,广义地质是福建省地矿局当前和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生存之路、发展之路,海洋地质是福建省地矿局的新兴经济增长点和今后发展的潜力所在,矿产地质是福建省地矿局的立局之本、“压仓石”。这三大“地质主业”体现福建省地矿局的主要职能、职责,其地位是其他产业无法替代的,只有在地矿产业结构中更加突出三大“地质主业”,才能为福建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有效的地质服务和技术支撑,才能在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中更加有为、有位。“地质辅业”(工程勘察、测绘遥感、矿业开发)和“其他辅业”则扮演和当好“配角”,支持三大“地质主业”,走出一条地矿产业相辅相成、良性发展的特色路子。为此,福建省地矿局将凝聚全局智慧和力量,抓好广义地质、海洋地质和矿产地质。
  第二,从注重经济效益转变到注重社会效益和公益效果上来。在过去的工作中,地勘队伍为求生存谋发展,通过从事商业性地质、矿业开发和工勘施工、多种经营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有效地夯实了地勘单位的经济基础,增强了地勘单位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潜力,相比较而言不太注重社会效益和公益效果。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到位,无论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还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所从事的地矿工作必须要与公益事业单位的身份相符,也就是开展地矿工作首要考虑的不是经济效益高不高,而是要考虑能否有利于发挥职能作用,更好地为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地质服务和技术支撑。当某个项目、某项工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公益效果相冲突时,首先要把社会效益、公益效果摆到第一位,福建省地矿局帮扶寿宁取得良好成效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今后,福建省地矿局将在广义地质、海洋地质和矿产地质方面突出公益效果和社会效益。
  第三,从注重增长速度转变到注重发展质量上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地矿经济发展要处理好增长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地矿经济要保持一定增长速度,防止大起大落,保持平稳发展的势头,是地矿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当前,地矿经济发展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考虑到地矿经济发展的现状,考虑到福建省政府对福建省地矿局没有专门经济指标考核要求,地矿经济发展应在调速不调势的前提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地矿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地矿经济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增强地质主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地质技术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辅业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反哺主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地矿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确保地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福建省地矿局从2014年下半年起,逐步探索形成了‘提升拓展主业、依法规范辅业、着力加强党建’的总体工作思路,并分别对矿产地质、海洋地质、广义地质和辅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以更好地推进新常态下福建地矿事业的持续发展。”邵旭介绍,今年福建省地矿局又出台了支持地质主业提升履职能力、增强辅助产业竞争能力、完善各项管理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措施,推进新常态下地矿工作的改革发展。
  一是创新拓展广义地质发展空间,构建广义地质服务支撑体系。福建省地矿局坚持按照“可视、可用、可拓展”的要求,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及国土资源、农业、环保等部门,利用省财政广义地质专项资金引导广义地质新需求,开拓新的广义地质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延长广义地质服务链条。今年重点做的几项工作有:推进土地质量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做好土地“体检”工作,实现全省覆盖;推动大中型城市地质调查,做好城市“CT”工作;促进地质勘查开发,加快编制全省地热资源发展专项规划,加强中深部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协助开展漳州干热岩勘查工作;加快建设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争取上半年获得国土资源部授牌;实施好缺水岛屿地下水资源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优质矿泉水源地调查评价,开展好矿山生态环境调查和全省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依托现有开展的项目,努力生成新项目、大项目、后续项目,形成滚动发展机制,构建起广义地质服务支撑国土资源管理的体系。
  二是扶持培育海洋地质成长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抓住福建省实施“海洋强省战略”和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支持福建省建设“蓝色海洋经济实验区”的机遇,采取与中国地调局相关院、局、所和高校合作等多种形式,继续推进基础海洋地质工作,争取福建省海洋地质专项资金更多投向实施海洋矿产的勘查开发,提高相关地勘单位承担海洋地质工作的能力,使海洋地质成为福建省地矿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重点推进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实施好福建平海-南日岛海域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等5个海洋地质项目,力争开展1∶5万海岸带和海岛综合地质调查项目。
  三是巩固提升矿产地质生存空间,打造地质找矿升级版。用好福建省支持开展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和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有关政策,利用好部省合作协议和中国地调局台湾海峡地质研究中心平台,争取多承接各类基础地质和矿产地质项目,主动与省内民营企业、大公司结盟合作,开展商业性矿产勘查和“走出去”,走出具有特色的矿产地质新路子。今年将集中精力实施好地质找矿重点项目,提交两处大型矿产地和一批中型矿产地,其中泰宁何宝山矿田金矿确保金资源量超过30吨;重点推进雕刻用叶蜡石(寿山石)矿调查,争取获得一批成果;积极争取新设立德化东洋金矿整装勘查区,推进福建省第二阶段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