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国内新闻 > 公司 > >详情

紫金矿业集团改革与发展观察透视之社会责任

发表时间 :2014-04-21 08:44:07 来源:中国矿业报:王东海 李 平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就对企业责任进行了颇具代表性的描述:企业的责任就是使利润最大化。
  虽然弗氏理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西方国家已经失去了其统治地位,但就目前来说,中国的很多企业家仍然将其奉为企业经营的行动指南。他们甚至认为社会责任是企业的咒语,把企业营利与企业社会责任对立起来。逐利的心态使二者之间形成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然而,记者在紫金矿业集团调查发现,这个诞生于妈祖故里的企业,以福建人特有的海纳百川的情怀,默默承袭“救急扶危,福佑群生”的妈祖文化精髓,始终坚持“矿业立企,报国惠民”的宗旨,坚持“和谐创造创富,企业、员工、社会协调发展”的企业价值观,在保持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作为一个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树立起了中国矿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标杆。
  2012年12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峰会上,紫金矿业集团被推举为“2012年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杰出企业”。据称,紫金矿业是国内矿产行业惟一一家获此殊荣的企业。
  为国分忧,创造一方和谐神话
  “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歌手刀郎曾用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来形容2002年的冬天。当时,气象学上有个学术名词,把这样的冬天叫“暖冬”。
  用这样的气候来形容当时的中国矿业,实在是恰如其分。在经历了十余年的“寒冬”之后,这一年的下半年,中国矿业也确实迎来了第一个“暖冬”。
  专家们用“矿业回暖”来描述中国矿业日趋上升的态势。
  然而,坐落在吉林省珲春市森林山脚下的珲春金铜矿,却很难感受到向中国矿业飘散而来的这股暖意。
  这个始建于1971年的矿山,却反而在2002年的这股暖流中走上了穷途末路:连续5年亏损,负债率高达92%,9个月开不出工资,企业停产,职工放假。矿区的大街上,半天见不到一个人影……
  据称,这个常居两三千人的矿山,杀一头猪,三天卖不完肉,商店里一瓶酒,半年无人问津。其贫困程度到了何等的地步,已经不言自明了。矿里32名工程技术人员,走了24人。1000多名员工,外出谋生的超过一半。
  一次次招商引资,寻求盘活企业之路,可一次次希望破灭。国内几家响当当的黄金生产企业看过矿山,摇头叹息:一吨石头出不了一克金子,矿山品位太低,老国企包袱太重,下岗职工太多,开发风险太大,放弃了合作。
  在当时,珲春金铜矿遇到的问题,不过是整个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迟滞这个大环境下的一个小小的点而已。后来,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力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并出台了相关鼓励政策。
  紫金矿业抱持“为国分忧”的信念,立即行动,果断地作出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重大决策。
  2002年12月16日,正值北方的寒冬季节,一股暖意却从相隔数千公里的厦门飘然而至,以处理低品位矿石而著称的紫金矿业,派出代表来到了东北,来到了珲春金铜矿,主动与当地有关方面接洽。
  经洽谈,双方签订联营协议:福建紫金以4000万元现金人股,取得绝对控制权;老国有矿山企业以采矿权、土地使用权、部分优良资产经评估作价后入股,合作组建新公司。
  2003年1月10日,珲春紫金矿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月11日,这个萧条沉寂了9个月的矿山,重又响起机器的轰鸣声。
  紫金人的工作效率出人意料,不到一周,重大行动接连推出——投资100万元,剥离矿区小学,改制为地方公办学校;在尚未恢复生产的情况下,拿出50万元,为每位职工发放600元钱的生活费;投资50万元,检修设备,招工200名,恢复生产。
  但是,由于刚刚复产,一下子安排不了过去企业在册的全部员工,在一些尚未搞清矿山发展规划状况人员的煽动下,职工们心里不平衡了,开始聚众闹事。一时间,整个矿区被闹得鸡犬不宁,大大阻碍了矿山的重建速度。
  珲春紫金的事态惊动了紫金集团总部,董事长陈景河打来电话,对在珲春紫金工作的紫金同志只说了四个字:海纳百川。
  海纳百川才有巨轮劈波。紫金派出的代表以最大的宽容对待闹事的工人,他们理解工人的心态。公司尽快修复老选矿设备投入生产,增加用人数量。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大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新东家”的诚意时,纷纷被感动了。在矿山全面恢复生产之后,一时间,请求上岗的人络绎不绝,在外打工的人也都赶了回来。对于过去在册的员工,只要愿意上岗,一切优先安排。
  不久,所有下岗的员工已得到全部安置。与此同时,珲春紫金还积极拓展新项目,尽力安排女工上岗,解决职工家属长期待业在家的枯燥生活。紫金的到来,彻底改变了矿区居民的生存状态,那些曾经闹事的职工,不仅埋头苦干,而且把“闹”劲都使在了工作中……
  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曾一度这样感叹:珲春金铜矿的老员工当中,有不少人的技术比我们总部的人还强,一些国有企业,把技术工人当成包袱,真是可惜啊,难为他们了。
  经过几年来的迅猛发展,珲春紫金矿业已经成为紫金矿业集团的重要利润增长点,同时也是紫金矿业东北亚区域的投资中心和人才输送中心。
  在珲春紫金,几年前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退休老矿工,大清早等在总经理林钦权办公室门前:“林总,见您只有一个事儿,给您鞠个躬。是紫金让我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重新有了工作。”
  由此可见,紫金矿业进入珲春,不仅仅救活了一个企业,也救活了一个个家庭,同时也保障了一方的繁荣稳定。
  在企业不断迅速发展壮大的同时,珲春紫金矿业坚持把提高员工生活水平作为企业发展的主线,员工收入大幅提高,福利待遇显著改善,此外,筹资在珲春市区购置土地3万多平方米,为员工建设了9栋住宅楼,先后有434户员工喜迁新居,为员工家庭老人就医、子女上学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解除了员工的后顾之忧,全面构建和谐企业。
  一个全面停产、负债率高达94%的老国有矿山企业,经过短短几年时间就实现了跨越式的高速发展,资产总额从2003年的8295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21.88亿元;实现产值从2003年的2367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11.5亿元;2003~2012年累计生产黄金15115千克,生产铜5.57万吨,上缴税金8.39亿元。
  紫金人用他们的忍辱负重和艰辛付出,终于救活了一个已经陷入破产倒闭的企业,用实际行动坚定地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
  灾害现场,勇当救援急先锋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一场突如其来的7.1级地震,使这个原本宁静的小县城一下子变得满城哀嚎,房屋尽毁,整个县城几乎成为一片废墟。
  刚刚走出汶川沉痛的中华民族,又一次迎来国殇。
  刚刚从电视上获知消息的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坐不住了,一腔热血涌上胸头,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直冲脑门。他立刻拨通了紫金矿业下辖的青海威斯特铜业公司负责人的电话,第一时间下达紧急指令,委托该公司迅速组建救援队,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请缨,投身到抗震救灾各项工作中。
  此时,距离灾难发生不到一个小时。
  接到总部指令,威斯特铜业以最快的速度,迅速成立紫金矿业历史上第一支救援队,一行16人,携两辆皮卡车、一辆满载食物与物资的越野车、一台铲车、二台挖掘机,经过31小时的星夜驱驰、850多千米的长途跋涉,于4月16日23点30分抵达玉树重震灾区结古镇。
  一面写有“紫金矿业救援队”的特别旗帜,在玉树那股狰狞的风雨中默默飘扬,伴随着这支救援队转战各个救灾现场。
  这是一支没有常规建制、没有固定队员的救援队伍,但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在救援现场,却成为企业救援队中,投入救援战斗最快、大型机械抵达灾区最早、救灾时间最长、撤离灾区最晚的救援队伍之一。
  劫后的玉树,余震不断、山体崩塌、飞石滑坡,且温差极大,甚至连柴火都找不到,夜间帐篷外寒风凛冽,有不少队员半夜被冻醒,无法入睡……
  灾区恶劣环境考验着这支新生的救援队,然而,不管环境多么恶劣、现场多么危险,紫金矿业救援队员始终冲锋在第一线。搬物资、搭帐篷、搜寻遇难者,第一次走上“阵地”的紫金救援队表现出来的顽强作风与专业素养,不逊于任何一支救援队伍。
  4月25日,当其他救援队伍已陆续撤出玉树,历经十个昼夜奋战的紫金矿业救援队也圆满地完成了他们的救援任务。
  灾区人民记住了这支队伍。在玉树地震废墟上飘扬了整整十天的“紫金矿业救援队”旗帜,成为灾区人民心里的丰碑……
  然而,时隔玉树地震不到半年,又一起灾难在甘肃省舟曲县发生。
  2010年8月8日凌晨,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发生强降雨引发泥石流灾害。滑坡泥石流堵塞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回水使舟曲县城部分被淹,电力、交通、通讯中断。灾害导致人员大量伤亡和失踪。
  灾害发生以后,从中央到地方第一时间采取紧急行动,迅速启动应急机制。紫金矿业集团总部也密切关注灾难救援的进展情况,并启动应急机制,根据救灾情况需要,随时准备调派救援队出动。
  8月9凌晨,当得知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区现场救援缺少大型工程机械的消息后,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紧急指示距舟曲县300多千米以外的紫金矿业控股的亚特公司,立即组建一支救援突击队,火速前往舟曲支援救灾。
  接到总部指令,亚特公司立即行动,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组建起了一支救援突击队。8月9日下午14时30分,21名救援队员、2台挖掘机机、2台装载机、3台重型运输车,2台指挥和生活车,紧急行进400多千米,于10日凌晨抵达灾区。队员们不顾旅途劳顿,刚刚抵达便开始卸下装备,紧急投入救援工作。
  据了解,紫金矿业是第一家把大型设备开进救援现场的企业。为了增强救援力度,8月14日紫金矿业又调派了1台挖掘机、2辆装载机和1台运输车,紧急赶赴灾区增援……
  一个个矫健的身影,不分昼夜,活跃在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救援现场。
  不过,此次参与舟曲救援的,已经不是上次在玉树灾区建立功勋的救援队员。但不同的脸孔,却有着同样的名字——紫金矿业救援队,他们同样集结在“紫金矿业救援队”的旗帜下,他们的顽强意志没有变,精神没有变,依旧是灾难救援现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由于灾区投入救灾的设备不足,作为舟曲救援现场唯一一家由企业组织重装备参与救灾的紫金矿业救援队,因机械专业人员技术过硬、挖掘效率高,成为当地受灾群众精神的寄托,往往一个挖掘现场没结束,几个甚至十几个受灾群众迫切地前来求救。救灾过程中,灾区群众送饮料、送食品,当群众看到亲人被紫金矿业救援队发现后,流着泪真诚地说:“人民好紫金,救灾急先锋。”
  《人民网》记者杨祥智曾这样描述:“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在灾难袭来的日子里,紫金矿业救援队再一次用行动无声地诠释着紫金矿业“矿业立企、报国惠民”的企业宗旨,他们奋战在暮色中的身影,雨中不停的挖掘机,都将永远地写进救援舟曲的记忆里……
  在紫金矿业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企业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和忠诚,用行动诠释着一个企业的责任和使命。
  事故面前,勇于承担该承担的责任
  2010年9月21日,受“凡亚比”台风影响,信宜紫金矿业公司银岩锡矿高旗岭尾矿库漫坝决口,信宜市钱排镇石花地水电站大坝溃坝,造成下游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根据当地气象部门的资料,2010年9月21日当天的暴雨属“即雨即发型”,降雨量达 651.1毫米,超过当地水文资料千年一遇的标准,远远超出尾矿库现行国家规范200年一遇的设防标准。
  这次溃坝事故,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在当时并无一个十分具有说服力的认定。不过,在广东省事故调查组的调查报告中,也确实明确标注了“特大暴雨的降雨量是发生溃坝的诱因”这样的字眼。
  此次事故发生的当天,由于下游十多千米的钱排镇石花地水电站大坝也同样发生了溃坝,使这次事故的关联责任认定一时变得扑朔迷离。
  从及时保障受灾群众利益、及早恢复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出发,信宜紫金同意先行赔偿。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的2010年年底,紫金集团及信宜紫金就分别向灾区捐赠5000万元及150万元,用于灾区重建和土地的复耕工作。
  此后两年,当地政府及受灾人员将信宜紫金等涉案单位告上法庭,要求信宜紫金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历经两年的诉讼与调解,2012年9月12日,在信宜市人民法院的主持下,由信宜市政府、钱排镇政府代表受灾村民和有关单位,与信宜紫金就一揽子解决“9.21”事件的灾损索赔达成协议。
  灾后新上任的信宜紫金总经理陈小宁表示:“我们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考虑,希望这件事尽快有个结果,‘一揽子’理赔协议的签定,可使受灾各方及时得到赔偿。”
  此前,紫金矿业集团副总裁黄晓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我们不会推脱责任,但我们必须厘清事实真相,该信宜紫金承担的责任,我们当然支持信宜紫金依法承担。”
  根据协议赔偿内容包括:除协议中列明的石花地等9家水电站和1家水厂主张的财产损失外,向在信宜市辖区范围内所有与“9.21”事件有关的财产损失(包括个人财产损失和公共财产损失),总计赔偿金额2.45亿元(包含理赔范围内全部项目的补偿资金、诉讼费用和其他费用)。
  根据“一揽子”协议的约定,信宜紫金向信宜市法院银行账户一次性支付协议确定的理赔金额,由当地政府统一分配给受损个人和单位。信宜紫金总经理陈小宁表示:“由于理赔涉及国家、企事业单位和普通百姓等多个层面,所以信宜紫金将不干预此次赔偿的分配。”
  信宜紫金溃坝事故引发的系列诉讼案,其规模在国内司法史上属罕见;同时,该事故的后期诉讼过程和调解过程,受灾人数之大,参与各方角色之广泛,赔偿金额之大,也是比较罕见的。专家评价:本次事故整个审理和赔偿过程,能够最终得到妥善解决,也给重大的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处理提供了参考。
  在历时一年多的事故处理和赔偿过程中,紫金矿业积极配合参与法院的审理和后续的赔偿,为最终的各方达成事故赔偿协议承担了应尽的责任,也表现出了一个大企业应该有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态度。
  与此同时,紫金矿业接受当年紫金山铜金矿7.3渗漏事故教训,在对当地村民做出积极赔偿的同时,投入8.3亿元,对紫金山25平方千米的矿区进行了61项整治。同时,紫金山金铜矿在核心矿山力推湿法冶金技术,有力地提高了矿物原料中有价金属的综合回收程度,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吃干榨尽,推动了行业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正如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所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企业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为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也就是为企业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这看似简单的一段话,体现的正是紫金精神。
  规范运作,全力保障各方权益
  坚持诚信原则、对投资者负责,是上市公司最根本的社会责任。
  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根据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香港联交所上市规则》等境内外法律法规的要求,紫金矿业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运作,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制度。
  紫金矿业始终保持良好的成长性,坚持不懈地为股东创造价值。上市以来,紫金矿业规范运作、稳健经营,在保持强劲的发展后劲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积极回报股东、回报社会。
  2012年,西南片区骨干企业贵州紫金、钨业集团、元阳华西、香华西的年度税费贡献均占到了当地的三分之一以上,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企业。
  2013年1月,塔吉克斯坦国家税务委员会召开全国税务系统年度总结表彰大会,塔国家税务委员会主席达吾拉多夫亲自向中塔合资泽拉夫尚有限责任公司授予“2012年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优秀纳税企业”奖状。在过去的一年里,紫金控股的泽拉夫尚公司所缴纳的税费,占所在地的彭吉肯特区全年财政收入的80%,是该区重要的财政支柱。
  自2010年以来,青海威斯特连续2年入围“青海省矿产资源补偿缴纳工作先进单位”。青海威斯特近年来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注重承担社会责任,积极缴纳各种费税,在矿产资源补偿征收(缴纳)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
  紫金矿业认真履行信息披露义务,遵循五大信息披露原则:及时、准确、公平、完整、真实。紫金矿业集团公司一直坚持着较高的信息披露标准,有效的保证了公司的规范运作。
  在保障投资者权益方面,紫金矿业素来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并于2008年制定了《紫金矿业投资者关系管理办法》,集团公司证券部负责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采用路演及反向路演、出席投资者会议、现场接待、电话会议等方式,全方位的开展投资者沟通和互动关系。并安排前往集团公司总部以及各生产单位实地考察,让投资者更直观的了解公司矿山的生产、建设情况,增强投资人对公司的认同感。
  与此同时,紫金矿业还积极响应由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中国证监会发起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月”、“积极回报投资者”等主题活动,充分展现公司努力做好投资者管理工作的决心。紫金矿业历来重视对股东的回报和利益保障,并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载入了利润分红政策。
  在用人机制上,紫金矿业倡导男女平等、民族平等、一视同仁的用工政策,通过社会招聘、接收应届毕业生、录用归国留学人员、外籍华人、外国人员等多种形式,积极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
  乌恰县金旺矿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黑孜苇乡境内,截止到2012年12月底,公司共有员工327人,其中当地员工占30%以上。公司招聘属地少数民族员工,解决了当地少数民族年轻牧民的就业难问题。
  紫金矿业集团将员工的职业健康及心理健康当作大事来抓,定期组织从事国家规定属职业病范围内的员工进行健康体验、在岗员工健康体检、女员工妇科检查等身体健康体检项目。公司还不定期安排关于职业健康或心理健康的专家讲座,为员工讲授职业健康相关知识,并答疑解惑。
  紫金矿业践行“和谐创造财富,企业、员工、社会协调发展”的价值观,企业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员工权益,增强员工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共建和谐发展的经营环境。
  热心公益,用行动积极回报社会
  紫金矿业注重企业的社会价值体现,把社会创造繁荣作为所应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承诺,以自身发展影响和带动地方经济。公司热心支持公益事业,扶助弱势群体,涉及教育、医疗、道路、饮用水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救助范围覆盖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贫困地区,成百上千万个家庭因此受益。
  紫金矿业整合的云南麻栗坡钨业被称为麻栗坡模式:2006年,麻栗坡全县仅实现地方税收273万元,国税收入938万元,而矿山专项治理的经费就要600余万元。在这样的财税收入情况下,让政府全额投入显然是不现实的。通过整合,2008年4月14日南温河钨矿第一采选厂顺利复工投产,2012年,坐落在麻栗坡的紫金钨业集团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67亿元,上交国家税费超过2亿元,占麻栗坡全县税收的36%。
  青海威斯特铜业秉承紫金矿业“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企业理念,不仅为当地创造了占95%以上的各项税收,而且为当地创造了近600个劳动就业机会。
  紫金矿业旗下的阿舍勒铜业公司自开工建设以来,积极参与当地经济建设,为当地解决了近2000个就业岗位,公司现有员工中80%以上是当地员工。
  在新疆从事矿业开发的同时,紫金矿业积极投身当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2年2月28日,在哈巴河县召开的矿业勘查开发座谈会上,阿舍勒铜业公司向该县捐资300万元,用于支援哈巴河县的新农村建设。公司计划用3~5年的时间,每年投入200万元,把两个村建设成为阿勒泰地区乃至全疆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典范和样板。
  贵州紫金公司投资近2000万元建设水银洞移民新村。对建成的移民新村统一规划管理,形成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移民新村以水银洞金矿作为契机,开发带动了农家乐、超市、旅店等服务业及餐饮业,增加了村民收入。如今,水银洞移民新村不仅被贵州省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同时成为了当地支持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之一。
  紫金矿业旗下的西北公司积极和新疆青河县阿尕什敖包乡下辖阿克加尔村结对子,捐资30万元支持新龙口项目建设。该项目主要包括新建一座永久性透水坝和一条4公里长的引水渠。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后将彻底改善该村2000余亩耕地和草场的灌溉条件,促进农牧民增收,缓解融雪性洪水对该村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威胁,进一步融洽双方的结对关系。
  紫金矿业热心社会公益事业、重视教育、尊重知识。2007年3月16日,紫金矿业与福州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创办了我国首个由校企联办的高级矿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紫金矿业学院。该学院立足于培养优秀中国地矿工程师,学院的人才培养与整个教学计划都由紫金矿业深度介入,其教学投入由企业支持,教学过程由企业参与,毕业生除满足紫金矿业集团需求外,还向国内相关矿业行业、企业输送。
  2010年2月23日,紫金矿业集团投资1.5亿元兴建的紫金矿业学院上杭教学基地正式启用。基地建筑面积达38373平方米,可同时容纳约1000名学生在基地学习、生活。它是融教学、科研、生产实践、青少年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教育基地,也是福建省乃至全国唯一的一所高级矿业人才培养教育基地。
  2012年3月16日,紫金矿业集团再次向福州大学捐赠1000万元。这是继五年前与福州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之后的又一次捐款,主要用于支持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设备购置、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其中每年提供70万元作为学生的奖助学金。至此,除投资1.5亿元兴建上杭教学基地外,紫金矿业集团已累计向福州大学捐资3440万元。
  按照陈景河的设想,紫金矿业学院将着眼于高素质专业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通过15至20年的努力,争取将这个学院办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矿业学院。
  据初步统计,自2000年开始,紫金矿业集团在履行社会责任上直接支出达17亿多元,获得第三届、第六届、第七届“中华慈善奖”,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和谐劳动关系优秀企业”等称号。
  此外,由公司独立发起并出资2亿元人民币设立的紫金矿业慈善基金会于2013年获得国家民政部批准成立,为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