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国内新闻 > 公司 > >详情

紫金矿业集团改革与发展观察透视之技术创新

发表时间 :2014-04-04 17:14:16 来源:紫金矿业

第一生产力的奇迹
——紫金矿业集团改革与发展观察透视之技术创新
 
□ 本报记者  王东海 王琼杰
  “建设高技术效益型特大国际矿业集团。”初到位于上杭县的紫金矿业集团总部,记者就被紫金矿业宏伟的发展战略和魄力折服。而紫金矿业集团12楼会议室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淀佐院士题写的“科技创造紫金”,更全面深刻地诠释着紫金矿业这些年的发展历程。
  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经贸委黄金科技进步特等奖等20余项含金量十足的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以及全球2000强企业、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等一项项绚丽夺目的荣誉和连续数年净利润位居全国有色行业第一、全球黄金公司前列的漂亮答卷。
  紫金矿业的耀眼光环后面是令业内艳羡不已的数据。随着一项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甚至国际一流技术的应用,紫金演绎了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神话”,一大批被业内视为废石的矿产资源摇身一变成为了“金娃娃”:金矿最低入选品位降低到0.15克/吨,每年多产黄金约1吨;建起了我国首座、其工艺技术及指标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万吨级铜矿石生物提铜矿山,入选品位降低到0.15%。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正是依靠科技创新,紫金人把一个被认为规模小、品位低、没有开发价值的矿山,办成今天中国黄金保有可利用资源量最大、采选规模最大、入选品位最低、单位矿石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的世界级黄金矿山。”感触颇深的紫金矿业集团董事长陈景河对科技紫金充满了更多的期待,“紫金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技术创新的历史。科技创造了紫金。打造百年紫金、中国紫金、世界紫金,今后关键还是要靠科技创新!”
  “举司体制”夯实科技发展根基
  科技创造紫金,这是紫金矿业的科技理念,也是紫金矿业发展的重大经验之一。
  漫步紫金矿业总部及其下属任何一个公司,都能很轻易地捕捉到科技的影子,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从紫金山低品位金铜矿的综合开发利用到贵州贞丰水银洞金矿难处理卡林型金矿的综合开发利用,从热液-斑岩型铜、金矿深部成矿模式与勘查技术到离子液循环吸收法脱除和回收烟气中二氧化硫技术的成功,紫金矿业每一个坚实而又闪光的发展足迹中都离不开科技的强有力支撑。
  紫金科技的迅速发展主要不是因为外部力量的推动,而是内部因素的作用。首要原因是企业领导人具有强烈的科技意识,并一直不遗余力地实践着。多次应邀到紫金矿业参与和指导科研工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副院长邱定蕃深有感触地说:“紫金矿业实现超常规快速发展,在于集团公司有一个坚强而有魄力领导班子和先进的管理机制,在于公司领导层对科技高度重视的战略眼光。”
  此语道破了紫金科技迅猛发展的玄机。事实上,作为紫金矿业的董事长,陈景河既是紫金的“掌舵者”,又是紫金科技工作的引领者和践行者,而这与陈景河自身的特殊经历有莫大关系。
  科班出身、从一名基层科技人员逐步成长为大型矿业集团董事长的陈景河,在未出校门时就在科研方面崭露头角,显示出了特殊的天赋。他的毕业论文《中国东南沿海和台湾大南澳双变层带地质特性及关系探讨》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交流后,就在地质学界引起反响,也得到了不少知名地质科学家的赏识。
  当陈景河走出校门,真的参与到具体的地质勘探工作实践中去后,扎实的理论功底、大胆的创新实践、潜心的科学研究,使他如虎添翼,获得了科技成果的丰收:《福建省上杭“紫金山式”大型铜金矿床的发现、研究与勘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福建省上杭紫金山铜金矿西北矿段铜矿勘查报告》获原地矿部找矿一等奖;《福建省上杭紫金山地区金矿研究及远景预测》与《紫金山铜金矿成矿模式研究》获原地矿部科技成果奖。1993年,年仅36岁的他就得到了国家级的荣誉——成为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后来他又针对紫金山金矿“含有一定比例的粗粒金,以及粉矿较多,在堆浸过程中粗粒不能完全溶解,粉矿影响渗透性”的客观情况,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原矿“破碎-筛分-浸出”,重选、粗粒级堆浸、细粒级炭浸的联合提金工艺,综合选矿回收率达到84%,比原来提高10%以上。被认为无利可图的矿山在科技的力量下终于放射出了灿烂的光芒!
  单则易折,众则难摧。陈景河在率先垂范,当好科技创新带头人的基础上,更是把培养造就科技团队、营造科研环境放在了突出位置,亲自担任了紫金矿业主要科研机构——紫金矿冶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
  现在已是紫金矿业董事、高级副总裁的邹来昌,也是一个典型技术型干部。先后主持研制了无氟高温高压解吸电积设备、黄金提纯技术、高温高压流程试验装备等,是紫金矿业目前科技成果最多的科技人员之一,被誉为“紫金科技功臣”。
  其身正,不令而行。紫金矿业高层领导深刻的科技意识,以及在科研方面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着每一个员工。加之紫金通过长期弘扬创新精神,培育了“科技创造紫金”的科技理念和“普遍科学原理与客观实际良好结合”的创新理念等企业文化,并把这种精神始终贯彻到具体的科技工作中去,从而在公司形成了科技成长的良好氛围。而随着这种氛围的愈益浓重放大,紫金矿业在自觉不自觉中构建起了公司科研、设计、建设、生产和管理人员以及协作单位人员勤学习、善钻研、爱创新的科技工作“举司体制”:不仅公司安排科研项目,各单位也根据自身情况安排科研项目,员工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也自发地不断开展技术革新等工作。
  培一方沃土,育科技人才。目前,来自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的17名院士、专家担任紫金的科技顾问,紫金还建立了一支由450多人组成的专职科研队伍,形成了一支以教授级高工为学科带头人,老、中、青年龄相结合,知识机构合理和专业配置齐全,高素质、复合型技术创新的研发队伍。掌握了100多项专有技术,申请国家专利94项,获授权46项(发明专利24项)。
  “紫金矿业科技的发展源于陈景河等公司高层领导强烈而深刻的科技意识,而这科技意识继续推动着紫金科技创新精神在企业转化为最直接有效的生产力和企业文化氛围。”在采访中,所有熟悉陈景河的人无不这样感慨。
  创新体系营造科技发展环境
  科技要发展,机制是关键。紫金矿业之所以能科技成果累累,成为真正的“科技效益型”企业,关键是他们建立了适应企业发展和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激情的技术创新体系。
  紫金矿业建立了适应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和自主创新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创建了以研究单位为主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以生产企业为主体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项目为载体,研发、设计、生产三位一体的工程研发应用集成体系。同时,着力构建专业队伍和非专业队伍有机结合,内部智力资源与外部智力资源良性互动,基础研究、小型实验、扩大实验、工业实验逐次深入,研发成熟一个、成果转化一个,内部分工明确、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科研、设计、生产密切关联等科技工作机制,有力地保证了公司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的开展。
  科技创新的核心因素在人,然后才是“人尽其才”的机制和环境。紫金矿业决策者深谙此理。对矿业开发领域再熟悉不过的陈景河认为,矿产资源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产品成本的竞争,开发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多年以来,紫金矿业把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创新队伍作为重要战略来实施。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高效、创新”和“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制定了人才发展规划。通过特殊津贴制度、博士后制度、定单式培养、精兵厚薪等方式,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量引进新生力量,还依托重大研发和建设项目、研发基地以及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大力引进、培养创新型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同时,开展多样式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培训支持体系,积极创造环境和条件,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大胆使用和培养年轻的科技人员,让其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迅速成长。
  “解决人才问题是紫金实现未来发展目标的关键。对紫金来说,人才是比金子还要珍贵的资源!有志之士选择紫金就等于选择了艰苦创业,选择了创造个人价值。”每次谈到科技人才,陈景河都会如此感慨道。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王淀佐谈到紫金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时,也是赞不绝口地说:“紫金非常注重科技创新,是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视技术创新,就是重视人才,就是重视队伍建设。”
  为了营造人尽其才的创新环境,紫金矿业还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在内部建立了激励优秀人才尽情舒展的科技机制,形成了诸如科研“免责制”、科研人员双轨制薪酬体系、科研实体单位“模拟市场化”、科研工作量化管理、工程技术人员到内部科研实体单位兼职从事科研工作制度等一整套的支撑集团公司技术创新的制度体系。
  尤其是科技免责制,彻底打消了科研人员的顾虑,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造力。而该制度的诞生也颇有一番周折。当时,紫金矿业正值黄金冶炼厂实施技术改造,需投入几百万元资金引进设备。公司到许多设备商考察后,发现设备与公司要求差距大,无法满足实际需要。科研人员就向陈景河请示能否成立一个科研小组自行研发。自行研发虽然投入不多,但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成功。陈景河慎重考虑后表态:“行!你们就大胆组织攻关,成功了成果是你们的,不成功责任是我的。”结果出乎意料地顺利,紫金矿业依靠自身力量成功研制出了设备,节约了大量资金,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也正是受此事的启发,1999年紫金一个“破天荒”之举——科技免责制的雏形应运而生。2002年7月,陈景河在紫金第二次科技大会所作的科研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鉴于科技探索是一项高风险工作,对科研过程可能的失败,实行免责制,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大胆实践探索。”此后,科研免责制在紫金矿业正式开始推行。任何一个科研人员,都可以提出科研项目和研究方案,经专家评议可行后即可立项研究。若研究失败,公司承担一切责任,而项目人员和研究人员可以不负任何责任。
  “紫金科技免责制的实施,保证并促进了科研人员的‘异想天开’,为科研人员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以及制度与物质上的有力保障。”陈景河表示。
  事实也正是如此。紫金矿业的科研免责制使科研人员放开手脚,勇于创新,创造热情和潜能得到了极大释放,不仅涌现和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科技人员,还完成了一系列高水平、适用性强的成果。可喜的是,紫金矿业有相当部分成果出自年轻人之手,而且他们大多是初次涉足该领域,甚至初次从事科研工作。
  “过去我们进行研发时总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就是有好的想法,因担心失败也不敢轻易立项。实行免责制后,我们都敢想敢干,只要有了新的想法,就马上提出来。一旦经过调研论证觉得可行,就可以马上进行试验。”紫金矿冶研究院矿物加工所所长鲁军激动地说。
  为最大限度地释放免责制所带来的红利,紫金矿业还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考核制度,实行了以工作量、成果、成本等为量化依据的薪酬制度,而且工作量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30%~40%左右。这就意味着,只要你有想法,并付诸了科研行动,即便是最终没有取得成果,薪酬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而一旦你出了成果,奖励也丰厚得足以让其他人“眼红”。
  紫金科技贡献特别奖获得者林瑞腾,通过科技攻关,成功研发出了“搅拌脱药”技术方案,解决了阿舍勒铜矿锌硫分离问题,每年可节约投资500万元,仅锌精矿就可增加销售收入1000万元。紫金矿业对他一次性重奖50万元,并破格提拔重用。现在林已是紫金在俄罗斯投资建设的龙兴公司的董事长。“有这么重视科技的领导,紫金的科技工作者会有更高的工作热情和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紫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辉煌。”林瑞腾激动地说。
  “公司给了我舞台,让我能舞得酣畅淋漓。”紫金矿业研发成果最多、被誉为“科技功臣”的邹来昌谈到自己的成长,深有体会地说,“紫金矿业真正做到了‘能力为准、求实为径、独特为尊、成果为赢、至用为金’的科技技术创新价值观。”
  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定蕃感慨地说:“对科研工作实行免责制,我是第一次听说。科研人员都是有压力的,往往不敢承担一些难度大的课题。实行免责制,他们就可以放手干了!”
  科技离不开人才的投入,更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也只有高投入才能赢得高回报。紫金矿业虽然在其他开支上尽显“小气”,而在科技研发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投入却异常阔绰。他们建立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调动公司甚至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公司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占销售收入的3%以上,保证了科研经费的“绰绰有余”。同时,注重提高研发经费的使用效益,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科技经费管理办法》、《科技项目经费预算指南》和研发经费的年度预算制度等管理核算体系,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力保证了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
  “产学研”融合“做深”科技发展
  为什么会有大量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长期转化不成现实生产力?最关键的原因是,这些不是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成果,而是脱离生产实际的“闭门造车”的产物,容易造成“水土不服”现象。
  紫金矿业决策层认识到了这一点。多年来,他们一直坚持走产学研高度融合之路,实行技术本土化战略。
  “在相当长时间里,人们把技术神秘化了,科研与生产相脱离,是导致低水平重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陈景河笑着说,“紫金实行的是技术的本土化战略,有些看似很复杂的东西,把它弄明白了,与生产一结合,就显得简单了。我们的很多在实践中创造的土里吧叽的东西,经专家们一看,就被认定为高新技术。”
  紫金山露天采场要从上往下挖,运输成本高。当时紫金矿业决策层就“突发奇想”,提出了从标高500米处打一个平巷,然后再建设一个溜井,让矿石从上而下实现自溜的设想。可没有想到,这一有悖常理的方案提出后,矿山设计院纷纷退避三舍,不敢设计。紫金矿业就自己动手,结合设计、施工、生产管理等方面因素,独创了“悬挂软梯天井溜矿上掘法”施工工艺,利用旧巷道6000米施工建设矿山溜井,利用重力通过300米~480米的超高位天井输送矿石。该技术应用于生产实际后,取得了年节约运输成本达8000万元的显著效益。
  “该技术看似很土,却很实用,每吨矿石成本只有二三十元,而且矿石在重力作用下滑过程中就被破碎掉了,还减少了矿石破碎成本。”陈景河认为,把普遍客观原理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就是创新,高科技不一定就是创新,而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创新。
  在紫金矿业,类似这样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简单实用而又被业内专家啧啧称赞的“土”技术俯拾即是。这些在实践中研发出的成果甚至没有“名分”,但是经专家、学者一鉴定,就是国内领先水平。而这与陈景河所倡导的不唯书不唯上不求洋只唯实只求用的技术创新战略有直接关系。
  一位到过紫金的专家评论说,紫金的技术特色就在于结合生产实际搞科研攻关,很容易创新。其实许多技术、专利一捅就破,与生产结合越紧密就越容易出成果。
  紫金矿业虽然实行的是技术本土化战略——“土生土长”,但很重视做科研院所的技术孵化器和实验基地,并在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内智”的同时,大力借助“外脑”。
  “要把产学研做实、做深、做活,避免合作中的‘门诊现象’,就必须坚持“产学研”联合之路,建立有机、长效的联系机制。”紫金矿业放眼国内、国际,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科技创新服务。他们本着“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原则,注重内、外部智力资源良性互动,积极开展“技术联盟”、“合作框架”、“内部交叉讲学”、“技术开发项目”等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借助社会的科技研发/创新合作平台,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水平。
  目前,紫金与北京矿冶研究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中国地科院、中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福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南昌有色金属设计院等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金属选冶加工、矿产资源评价、矿业开发、矿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均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开发出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国内领先的技术成果,培养出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借助社会资源,科研服务于生产”的运行机制。
  同时,紫金始终立足于“研发成熟一个,成果转化一个”的方针,多方面筹集和安排成果转化资金,制定有关制度、办法,完善激励措施,逐步建立了以“技术研发为动力、转化生产为保证”的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目前,公司在科技发展的领域、深度、转化得到不断拓展,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成果转化的收益日益增长,已初步形成了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显著特点的科技工作体系。
  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使紫金矿业的多项技术在有色金属地质、采选、冶炼、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在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和预测技术研究、矿山深边部评价与高效勘探技术、露天陡帮及地下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堆浸选冶技术、复杂多金属矿的选矿分离技术、生物提铜技术、黄铜矿酸性热压/常压预氧化、难处理金矿热压/常压化学催化氧化预处理、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居国内行业领先地位。
  “这些技术成功转化为生产力,使紫金得以用最小的成本实现了最优的效益。”陈景河形象地说,“技术效益型企业是当今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紫金集团追求的不仅是这样的目标,而且冠之以‘高’,同时要做大做强,成为国际矿业集团,这一目标关键在于高技术、高效益,有了这‘两高’,企业的‘大’与‘强’,蹦一蹦也就能够摸得着了。”
  紫金依靠科技开启了紫金山,又依靠科技深掘了紫金山、走出了紫金山,现在又依靠科技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我们有理由相信紫金矿业“建设高技术效益型特大国际矿业集团”的梦想必然成真!□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