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国内新闻 > 人物 > >详情

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创新高 自营勘探发现达历史最好水平

发表时间 :2014-04-14 10:04:33 来源: 中国能源报


  “2013年,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延续了良好形势,自营勘探新发现石油和天然气三级地质储量再创历史新高,不仅在经历数十年勘探的老区持续扩大了储量发现,新发现一批大中型油气田,还拓展了一批勘探新区和新领域。稠油测试技术攻关也获得重大突破,有望盘活以往深埋地下的巨大储量资源。”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地质师、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朱伟林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国近海浅海油气勘探开发已进入成熟期,又迸发出新活力,奥秘何在?
  打破常规思路斩获新发现
  走向深水似乎是近年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主题,然而囿于技术、装备等因素,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短期内尚难形成大规模资源接替,近海、浅海区域是否还有开发潜力?
  朱伟林说,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就是要突破常规思路,打破条条框框,不能受束缚。有些人认为,找了这么多年,中国近海不可能有大中型油气田了,如果不打破这种思想,就不可能实现今天近海勘探的突破。
  近年来,为更多地找油找气,中海油遵循坚持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思路,在扎实的基础研究和区域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勘探开发新突破。
  比如,对渤海活动断裂带油气差异富集机理的创新性认识指导了秦皇岛29-2油田等一批大中型油气田的发现;对高温高压天然气成藏理论的重大突破推动了东方13区气田群的发现……
  通过认识创新,中国近海在勘探老区的勘探层系和领域不断拓展,同时还开辟了秦南凹陷、莱州湾凹陷、开平凹陷等一批勘探新区。
  正是这些打破常规的思路和理念证实了我国近海海域油气开发依然具有潜力,使得近海油气勘探步入历史最好时期,油气勘探和评价成果“多点开花”。2013年,中国近海勘探部署继续紧紧围绕勘探成熟区、滚动区和新区新领域展开,不仅成功评价了15个含油气构造,还新获10个商业发现,继续保持较高勘探成功率,延续了勘探良性循环。
  中化集团原总地质师曾兴球说,转变勘探思路,创新开发模式,实现了我国近海石油勘探开发的新突破,为近海石油勘探开发提供了新依据,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潜力,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提供坚实的资源基础。
  科技创新唤醒“沉睡”潜能
  如果说打破常规思路决定了近海油气勘探开发的方向,那么科技创新则是撬动近海浅海区域“沉睡”潜能的关键。
  近年来,中海油勘探技术进步涉及地球物理采集处理技术、包括录井、测井、测试在内的井筒技术创新和有针对性的技术攻关,这些为勘探持续获得发现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些油田由于进入开发中后期,地质构造变得更为复杂。按照常规方法难以对地质做出准确描述。为此,中海油稳步推进海底电缆三维地震采集新技术,在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和乌石凹陷以及渤海海域部署了一批三维海底电缆采集工作量,经过处理,地震资料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为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资料。
  再如,测试作业工艺技术的创新组合应用解放了一大批油气储量,蓬莱9-1探井重油测试产量创历史纪录;攻克海上稠油热采作业技术难题,使得地下封存的稠油储量有望得到解放;对渤海等九个油气重点海域进行“全身CT”,实现重点区域大面积三维地震整体部署、分步实施,为重新认识地下地质状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基础。
  朱伟林说,中国近海油气资源丰富,但总体探明程度仍然相对较低,未来公司将进一步加大技术投入,攻关稠油和低孔渗油气藏产能开发等关键技术。
  向管理要效益
  与陆上油气勘探开发不同,高风险、高投入、高科技的“三高”特点对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管理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而且随着勘探成熟区勘探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勘探难度越来越大,成本的逐年上升也带来了新挑战,向管理要效益是中海油近年近海勘探开发实现突破的重要基础。
  朱伟林告诉记者,为保持勘探开发的持续性,公司通过优化勘探投资组合,科学部署成熟区、滚动区和新区的勘探工作量,并根据钻探动态及时相应调整,延续了“上半年拿储量,下半年探新区”的良性循环,即在上半年完成全年的储量任务,而下半年则重点探寻新领域。
  为提升整体效益,中海油还大力推进勘探开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勘探主导和开发主导相结合,统一调配海上作业资源,有效控制勘探成本。比如,在南海,采用FPSO(浮式储油卸油装置)的方法,使用一套开发装置,实现对一些边际油田和小油田的集中开发。
  不仅是在南海,向管理要效益已深入到生产的方方面面。在渤海,公司以歧口18-1油田综合调整“优快”钻完井项目为试点,积极探索协同管理、联合作业新模式,“二次优快”成绩斐然,为解决新时期钻完井效益、成本和管理问题做出有益尝试。
  为实现勘探开发的全流程管理,公司还全面梳理勘探管理流程,修订勘探管理规定。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