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国内新闻 > 综合新闻 > >详情

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研讨会侧记

发表时间 :2018-05-16 09:45:56 来源:国土报

  迈进新时代,我国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的目标是什么?4月26日,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组织召开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研讨会,邀请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等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及北京、河北等17个省(区、市)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涉及地矿、有色、煤田、核工业等系统)的局长、副局长齐聚北京,就这一话题展开了研讨。
  尊重地质工作规律,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确定发展道路的前提
  发展话题最能引起与会代表的兴趣。
  北京市地勘局副巡视员郑桂森介绍说,北京市地勘局地质工作发展理念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就是地勘工作的目标、方向。比如:北京市地勘局今年在通州区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分平台。这是通州区智慧城市建设里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有难度。作为智慧城市的一种表现,这个平台建成后,功能之一是在城市副中心用浅层地温与地热供暖中,系统能够在室外的温度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作出相应地调节,用电力进行智慧补热,以保证室温恒定。该局计划建设的首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就是想把北京市域内全部地质因素都纳入监控范围,研究其变化规律、发展趋势,提前作出预测,为政府部门作出防灾减灾部署提供基础支撑,提高城市安全运行保证程度。
  郑桂森认为,开展地质工作要尊重的规律,包括地质工作本身的规律和城市的发展规律。城市发展有几个阶段,各个阶段需要地质工作做什么?地勘单位应该把这些梳理出来并按轻重缓急提前部署。这样,地勘单位开展工作才能有方向,才有针对性,完成的地质成果才能迅速转化,迅速应用,才能充分体现地质工作的先行性、基础性、前瞻性作用。
  郑桂森提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最有效的方式,是给政府部门提有建设性的意见。地勘单位是供给方,应该主动和政府部门沟通,提出城市发展需要开展哪些地质工作前期研究,哪些地质工作能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哪些必须通过公益性的方式下达任务给地勘单位来做才能保证成果的高质量。要想完全实现以上目标,还需要地勘单位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理顺关系,最终需要立法作为保障。
  北京市地勘局的经验介绍受到与会代表的欢迎。山西省地勘局副局长马斅民说,山西省地勘局转型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类项目的规模。由于政府采购的目录大部分工作都是监测类的项目,他们想在这个方面找到一个突破点。经过几年努力,山西省地勘局一个下属单位已经跟市级政府相关部门达成初步协议,和省级政府部门达成合作,则是该局将来的重点工作。
  在大变革的环境下谋转型,行业优势不能丢,走特色发展之路很重要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副局长林国宣谈到,该局现在属于国资委管理的二级企业,下属有18个地勘单位。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化地质矿山总局的队伍都在求生存,哪个领域有项目干,就都往那个领域去,扎堆现象严重,低端同质化竞争现象非常明显。
  现在,中化地质矿山总局的各单位想发挥原来化工地质勘查领域的优势,加强战略性矿产找矿工作,特别是萤石、硼矿等新型原材料矿产的找矿工作。
  面对新形势,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去年组建了8个科技创新团队、3个重点实验室,成立一个信息技术公司,目的是培养具有真正有技术优势的生态文明建设专业化队伍。如今,中化地质系统的产业布局除了矿产地质以外,地理信息、生态地质和农业地质方面都有所加强,为承接山水林田湖草的相关调查、测绘等业务作好准备。
  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副局长刘燕认为,本次机构改革,明确了自然资源部的六大职能,这些职能背后都需要巨大的技术力量作支撑。地勘单位可以也应该成为这些技术力量。作为省级地勘单位,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根据市场需求拓展转型,多元发展,努力做到一专多能,又要坚守甚至放大我们的行业优势,成为独具特色、不可取代的一支技术业务支撑力量。
  结合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宁夏地质局现在正在制定本局改革方案。宁夏地质局副局长宋新华说,新时期的地勘单位要围绕着自然资源管理职能,提供技术支撑,并做好3个结合。一是把地勘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跟自然资源管理的体制改革结合起来,让地勘单位有事情做,让地方经济发展有技术支撑。二是要把承担的地方地质工作和承担的国家级地质工作结合起来,协调好。三是把事业单位技术支撑职能和服务政府职能优化相结合。
  行业发展需要适度超前规划,行业认同需要加大公益宣传力度
  黑龙江省地矿局局长于万臣在座谈时,提出了他对加强地勘行业管理的建议:
  第一,自然资源部应该全面总结属地化20年来的地勘行业管理工作。总结的目的是为了拿出更好的、行之有效的行业管理办法。
  第二,地勘行业的发展规划应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适度超前。要明确目标,要用规划引领目标,用目标保证规划的执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第三,给省级国有地勘队伍一个准确的职能定位,让地勘单位知道我们是谁,我们要干什么。
  第四,根据自然资源部统一管理的需要,结合全国地勘行业的实际,制定国有地勘队伍改革发展指导意见,让各地深化地勘行业改革有所遵循。
  作为一名河北省地矿局财务处的工作人员,王福田谈了感受。每年都要编制项目预算,省财政每年7月份开始启动,9月份入库。财政部门认为预算做出的工作量不能调整。但地勘项目是探索性的研究工作,变化很大。项目的实施就是验证设计方案的过程,是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希望财政部门能了解和理解地勘工作。
  所以,王福田特别希望行业能加大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宣传力度,用通俗的语言给社会讲清楚地勘单位是做什么的、地勘工作和普通百姓生活有什么关系。比如:看到吃饭用到不锈钢勺子,普通百姓很快联想到是工厂或者是商店,而很难想到这个勺子的原材料来自于地质人找出的铁矿。如果地勘工作的社会认识度再高一些,也许我们和相关政府部门沟通起来要容易一些。
  安徽省地矿局副局长骆方平在会上呼吁,行业管理部门要抓住这次国家机构改革带来的机遇,由国家明确地勘单位在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等领域承担的角色。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副局长李毅也建议,明确地勘单位作为自然资源管理咨询机构和技术支撑部门的定位。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勘部主任周尚国说,这几年,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在服务海洋地质、智慧城市及地下空间建设、民生地质等领域,开展了较多尝试,取得一定成效。分析上述尝试,大多数以商业性地质工作居多,公益性地质工作少量;以标段项目为主,长期性、稳定性和整体性差,这与公益性中企的定位尚存在较大差距。与其他央企一样,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也存在着迷茫与困惑:国家需要中央管理地勘单位如何发挥作用?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如何与国家需求相融合?希望地勘行业管理部门能够制订新时代总体发展规划,以指导地勘单位发展。
  改革要做好基础工作,地勘单位要成为梧桐树
  西藏地勘局副局长郭兴华说,西藏地勘局是自治区政府直属的唯一一个地勘单位,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留不住人。根据西藏相关政策,在职的地质技术人员最高职称只能评到副高级,导致了很多高层次人才不愿意留下。
  贵州省地矿局副局长周万强说,贵州省政府去年把国有地勘体制改革正式列入了政府工作报告。现在,对贵州地勘队伍来说,改革成败十分重要。因为贵州有8000多名在岗地勘职工,这关乎饭碗的问题。
  山东省地矿局总经济师孟祥三介绍到,很很多省区一样,山东有地矿、煤田、冶金等地勘单位。如果政府能够整合这支队伍,按专业重新组合成地质勘查、地质调查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等队伍的话,不但能增强这支队伍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能避免一些低端的竞争。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副局长孟新华认为,行业应该提出全国性的地勘单位改革的原则思路,各个省在执行中根据自身特点作出微调。地勘单位要创新业务,拓展服务空间。依托自然资源新管理理念,在精简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积极向涉土新业务拓展,作好不动产登记及空间多规合一规划领域的技术支撑及应用服务。以“一业为主”,向“二业并行”转变,实现地勘单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总工程师李庆阳说,我们国家需要能干什么工作的地勘单位?这是地勘单位要考虑的问题。新时代,国家对地勘队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变”,行业主管部门和地勘单位本身都想了很多,但应该有一个立足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地勘单位关注的还是自然资源。
  青海省有色地勘局审计处处长赵丽红的感受是,多年在地勘行业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应该对地勘经济与账务管理工作作出明确要求。因为,从2019年开始,国家已明确了事业单位要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政府会计制度的核算框架与线条以及整体管理要求与原地勘会计制度有着很大的差别,希望行业管理部门提早组织专家对下一步经济与财务管理的要求,包括定额标准以及资金管理使用要求进行研究,便于地勘单位在经济管理与财务管理上有章可循。同时加大培训力度,使规章和制度得以有效执行。
  新疆地矿局副局长陈维斌建议,准确定位省级地勘单位的职能,一是找矿,这是地勘单位的立身之本;二是服务民生,包括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方面;三是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这次座谈会上,与会代表谈得真诚、谈得热烈,他们都希望会议上碰撞出的火花能激发出更多、更好的发展思路,让地勘行业在更好支持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