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国内新闻 > 综合新闻 > >详情

地勘单位改革进入深水区,宁夏、安徽模式能否借鉴?

发表时间 :2018-04-02 09:06:01 来源:矿业报

  跨入2018年,地勘单位改革也进入第十个年头......
  我国地勘单位改革历经了:
  改革试点阶段(2008-2010年),浙江、山西、重庆、上海、广东五省(市)被国家列为事业单位事企分类改革试点;
  转企探索阶段(2010-2013年),陕西省地勘单位全面实现转企,江苏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试点企业化,内蒙古自治区实行“一队一矿权”试点;
  回归公益类事业单位阶段(2013-2014年),随着地勘投入特别是社会资金投入的急转直下,地勘经济效益普遍下滑,地勘单位大多趋向于公益性事业单位类;
  多元分类阶段(2014至今),各省(区、市)地勘单位事企分类改革呈现多元化趋势,分类方案多元化。
  宁夏地质局:实现地质工作“三性”职能转变
  一、宁夏地质局基本情况
  宁夏地质局作为自治区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是自治区的综合勘查和地质科研队伍。截至2016年底,全局在职职工1804人,地质勘查人员860人,其中技术人员562人。全局总资产11.6亿元,其中净资产8.13亿元。全局拥有地质勘查类、地质灾害治理类甲级资质21项,已发展成为宁夏勘查手段最多、专业门类最全、技术力量和找矿实力最强的综合地质勘查单位。
  二、宁夏地质局分类改革情况
  宁夏地质局目前已顺利完成分类改革,财政经费保障政策得到落实,实现了地质工作向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简称“三性”)职能的转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宁夏模式”。
  1、分类改革总体情况
  宁夏地质局于2015年12月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自治区编办印发《关于调整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及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项的通知》(宁编发〔2015〕59号),明确宁夏地质局机关及地质调查院等9家单位为公益一类,宁夏地质工程院和矿产地质勘查院为公益二类。
  同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了公益一类单位以“三性”地质工作为主,建精建强建实队伍,提高公益地质工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二类单位以加强能力建设,拓宽市场服务领域,增强发展实力的发展定位。
  2、强化公益职能定位
  宁夏地质局较早便着手企业清退工作,强化地勘工作主业及单位事业属性,并在2009年的机构改革中,经与自治区编办沟通协商,将4家企业重新定位为事业单位,原公司(或集团)等生产经营性企业名称相应更名为勘查院,并妥善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和部分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3、精简调整内设机构
  将原宁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更名为宁夏地质局,将地质工作的事业职能由主要从事地质找矿转向资源保障与环境保护并重。
  对单位组织架构和人员规模进行了精简调整,撤销勘查开发处、矿业开发处,设置地质规划处(总工办)、地质信息情报处,事业编制规模由2377名压缩为1370名。
  4、积极争取财政保障
  宁夏地质局财政管理实行:公益一类单位实行全额预算,工资由财政统发,含基本工资、艰边津贴和基础绩效等;公益二类单位实行差额预算,基本工资和艰边津贴按照标准发放,其余不足部分由市场创收弥补。
  三、“十三五”以来,宁夏地质局发展思路及主要做法
  1、加强顶层设计,用规划来引领地质工作发展
  结合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谋划地质事业“十三五”规划,2016年编制完成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系统梳理出未来5年地质工作“十大计划 ”,并分解为37项具体工程付诸实施。
  2、积极对接重大需求,开展交流合作
  以“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为导向,编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建设宁夏地质工作规划》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建设宁夏地质工作实施方案》;利用中阿博览会为平台,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共建中国-阿拉伯地学合作研究中心,重点开展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地学领域的交流合作,推进中阿“一带一路”建设,助力中阿经济社会发展。
  3、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增强服务能力和水平
  基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出了“三个转变”:
  业务范围由过去单一地质找矿转向以“三性”地质工作为主的广义地质上来;
  工作理念由过去市场化生产经营转向紧紧围绕自治区重大项目、重大地质需求为导向的主动服务上来;
  工作方式方法由过去传统地质工作模式转向依靠科技、人才为主的互联网+地质创新上来。
  4、对标自治区“三大战略”,抓好任务落实
  一是对标“创新驱动战略”,围绕自治区发展对地质工作重大需求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全面推进服务创新,为“两个先行区”、“两个示范区”建设提供地质安全保障,积极开展推动地质科技、生态环境地质环境保护关键技术、新能源勘查技术和地质信息化技术创新;
  二是对标“脱贫富民战略”,充分发挥地质专业技术优势,助力自治区精准扶贫工作,在新能源资源勘查、勘查找水、农业地质等方面为精准脱贫提供地质依据;
  三是对标“生态立区战略”,树立问题和需求导向,在遥感测绘调查与监测、城市地质调查、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旅游地质调查等方面展开工作。
  四、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建议
  当前宁夏地质局的地质工作还面临许多挑战,诸如国家地勘投入大幅减少,基础工作投入不足等,思念观念、发展理念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新形势,地质工作服务能力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建议地方政府提高对地质工作的重视程度。
  二是建议财政专项支持“三性”地质工作开展。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为地质事业发展注入内在动力。
 
  安徽地勘:进入“四期叠加”阶段,推进地质转型发展
  一、安徽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安徽省国有地勘队伍主要有省政府直管的地矿局、煤田局及华东冶金地勘局(以下简称“三大局”),省国土资源厅管理的化工地质勘查总院。
  截至2016年底,全省地勘行业从业人员总计30275人。
  自2012年以来,全省地勘投入呈断崖式下滑,省级地勘专项基金大幅压缩,对全省地勘主业发展形成较大压力。
  二、安徽省地勘单位改革情况
  1、分类情况
  201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全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正式启动。
  2013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为贯彻中央及省政府文件精神,具体指导全省地勘单位分类改革,2014年,省编办分别印发文件对三大局及所属事业单位进行类别划分和机构编制调整。
  从分类情况来看,三大局局机关及局属专业型地勘队伍基本划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共16个;而局属综合类地勘队伍及局属院校则大多划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共24个;同时对各局及局属单位人员编制进行了核定,共收回空余编制3928人。省化工地质勘查总院,根据其性质和职能调整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2、配套政策措施
  第一,分类人事管理制度
  地勘单位实行编制总量控制,只减不增。公益一类地勘单位在审批编制内设岗,现有空编主要用于从事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勘查任务的单位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公益二类地勘单位在备案编制内设岗,并赋予其灵活的人事管理权。
  第二,差异化的财政补助政策
  公益一类地勘单位根据正常业务需要,提供相应经费保障,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经费按核定的标准据实补助,平均9万元左右;
  公益二类地勘单位事业发展经费按编制内实有在职人数和年人均4.5万元标准,以项目支出形式补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2018年开始,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相关政策补助。
  第三,明确对外投资行为
  公益一类单位一律不得新设对外投资,不得直接从事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公益二类单位对外投资须进行可行性论证和集体决策,经主管部门审核,报省财政厅批准,重大投资须报省政府批准,原则上不得进行跨行业投资。
  地勘单位一律不得新上房地产项目,并逐步压缩、剥离房地产等与主业无关的业务。
  第四,全面推进事企分开
  地勘单位与所办企业,在全面清产核资、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实现人事、财务、资产管理等完全分开。
  公益一类地勘单位举办的企业通过划转、出售、改制等方式逐步与举办单位脱钩。地勘单位工作人员不得在所办企业兼职兼薪。
  第五,收支两条线
  地勘单位依法取得的国有资产收益必须纳入部门预算。
  公益二类地勘单位原则上不得进行跨行业投资,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
  公益二类地勘单位通过合作方式取得的矿权投资收益,其税后收入应及时、足额上缴省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三、安徽省地勘行业发展成效
  近年来,安徽省相关部门充分发挥地勘单位职能,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省地勘行业成就卓显,特别是在服务资源能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防灾减灾,以及服务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1、助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据统计,2011~2016年期间,全省地质勘查投入约74亿元,其中社会资金约50亿元,占总量的68%。很多地勘单位在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勘查投资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实现了地质找矿工作系列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
  2、支撑服务皖江经济带建设
  近年来,安徽省抓住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机遇,积极谋划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重大项目,探索中央与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更好更快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路径,为支撑服务皖江经济带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3、探索“走出去”新途径
  安徽省一直鼓励地勘单位积极“走出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到目前为止,省地勘局已与10多个国家建立了联系,拥有境外矿权79个,并申请省地勘基金的支持。华东冶金地勘局、省煤田局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走出去”的有益探索。
  4、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
  目前,全省公益性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省地矿局构建起领域多元、公益优先、政府需求、服务大众的格局,在全面调查评价的基础上,以点带面选择重点领域,建立起调查评价、观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置等服务平台。
  华东冶金地勘局重点在服务防灾减灾、环境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拓展。
  这些举措成为公益类地勘单位必不可少的事业职能支撑,成为政府不可或缺的专业技术支撑。
  5、推进地质工作转型发展
  全省地勘工作坚持把找矿主业放在首位,同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重大需求,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积极拓宽服务渠道,扩展服务领域。
  省地矿局在促进工勘施工、矿业开发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促进综合物化探、高精度钻探、新能源勘查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省煤田局由单一煤炭资源勘查向包括煤、煤层气、页岩气、地热等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查转变;
  华东冶金地勘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地勘单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资源和专业服务。
 
  地质工作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
  一、有关地矿工作的政策在变化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公益性地质工作将主要由公益一类单位承担,大多数的公益二类和转企的地勘单位只能从事商业性地质工作。国家(国土资源部)加大了地矿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力度。国土资源部门的主要矿政管理职能今后将重点转向“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惩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取消和下放政府行政审批事项达56%,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事项。
  开展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建立了由矿业权出让收益、矿业权占用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等构成的新型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体系。
  据国务院相关安排,从2018年开始,正式取消地质勘查资质,除了页岩气、油气、稀土和钨矿外,其它矿种的勘查均不再有资质要求。
  二、尽快适应地勘行业新变化
  1、不断推动地勘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地勘工作需要树立“大地质、大服务”理念,深化地质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调整优化地质工作结构,强化传统优势,努力培育新的技术优势,创新地质工作手段,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走特色化、差异化、专业化、精细化、高端化的发展之路。
  地勘行业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向基础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生态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等多个方面转移,延伸地勘发展的新方向。
  2、稳步推进地勘单位体制机制改革
  在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着眼于规范管理,调动地勘人员积极性,秉持促进发展的原则,根据地质工作的性质和地勘单位的具体特点,推进地勘单位深化改革。
  作为行使行业管理职能的国土资源部门,要继续关心与支持地勘单位改革,尤其是对具备条件的或者列入公益三类的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
  各地推进地勘事业单位改革要因地制宜,要允许他们有一个过程,要以促进发展、增强实力、改善与提高民生为目的,不搞一刀切。确定改企的地勘单位,应当多借外省区地勘系统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转变思想观念,多想办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作为,走出一条切合实际的地勘单位企业化之路。
  3、根据经济结构的变化,市场的需求,地勘单位需要做出新的调整。
  三、走出去开辟新天地
  一是地勘行业要树立国际化的经营理念,让自身品牌获得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的国际用户的认可。
  二是提高国际科学技术水平。技术优势是企业竞争制胜和长盛不衰的基石。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应当成为地勘行业培育全球性大型公司的不二选择。
  三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65个国家,这些国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需求日增,地勘行业应该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拓宽矿产勘查工作参与国际合作的空间,为矿产勘查工作走出去创造机遇。
  迄今,地勘单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尽管在改革过程中遇到很多艰难困苦,但我国地质工作与地勘单位体制改革形势总体来看还是乐观的。各省地勘单位面对新形势,一定要准确定位自身发展方向,找寻最切合自身实际的转型方向,实现地勘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