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停止更新 > 一带一路 > 分析评论 > >详情

打造“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升级版

发表时间 :2017-06-13 15:30:09 来源:中国石化杂志

  “一带一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的战略构想,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涵盖中亚、南亚、西亚、东南亚和中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涉及65个国家,覆盖特提斯油气富集域的大部分区域,石油与天然气资源丰富。现阶段,石油企业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排头兵,借力国家战略指引,加速推进海外油气上游合作,是历史的机遇和现实的选择。
 
  “一带一路”主要国家油气资源丰富
 
  据IHS统计,全球已探明油气储量在各国分布非常不均,排名前20的国家油气储量约为41829亿桶油当量,约占全球油气总储量的87%。“一带一路”地区分布在中东、中亚的10个富油气国家位列其中。10个国家总油气储量规模24824亿桶油当量,约占全球油气储量规模的50%。
 
  从全球已发现剩余油气储量分布看,“一带一路”地区13个主要资源国已发现剩余油气当量占全球的58%。其中,石油为8755亿桶油当量,占全球的51.5%;天然气剩余储量5462598十亿立方英尺,占全球的69.3%。“中亚-俄罗斯”地区石油剩余可采资源量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东地区主要分布于沙特、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联酋、科威特和埃及;亚太地区主要为印度尼西亚。
 
  从主要富油气盆地剩余油气储量分布看,“一带一路”的13个重点含油气盆地剩余石油可采储量18214亿桶油当量,占全球剩余可采储量的65.5%,其中以中阿拉伯盆地、西西伯利亚盆地、扎格罗斯盆地等为代表的7个盆地是最富集,占比达到61%。
 
  根据USGS发布的数据(2010年),全球陆上的待发现常规油气资源量为4850亿桶油当量,其中“一带一路”的9个国家陆上待发现油气当量2384亿桶油当量,占全球待发现油气资源量的49%。俄罗斯、伊拉克、伊朗、沙特等待发现油气资源量排名靠前。根据USGS发布的待发现油气资源量盆地分布,全球219个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省)待发现油气资源量16662亿桶油当量,其中,“一带一路”的12个盆地为重点富油气盆地,油气待发现资源量5551亿桶油当量,全球占比30%,包括西西伯利亚、阿拉伯、扎格罗斯等。
 
  聚焦“一带一路”主要油气投资目标国
 
  无论从资源基础还是资源潜力来看,“一带一路”国家是油气资源持续供给的稳定渠道。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及地区油气资源丰度的优选排队,综合考虑资源国油气市场开放程度,可以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伊拉克和埃及6个国家,作为战略巩固和扩张的主要目标国。
 
  哈萨克斯坦:油气市场对外开放程度高、国际化程度高、中国公司参与度相对较高。五大国际油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信资源和洲际油气在内的多个国有或民营石油公司都在哈国境内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活动,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滨里海盆地、北乌斯狄尔特盆地、曼格什拉克盆地和南图尔盖盆地等。当地财税政策近年来逐渐苛刻,特别是2009年哈萨克斯坦实施新税制后,大幅提高了资源开采税和出口收益税,造成油气合作项目税负提高,盈利能力下降。
 
  俄罗斯:目前油气市场开放程度不高,主要由资源国各类公司掌控,但在新的形势下,中俄油气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面临油价下跌和国际制裁的双重压力,俄罗斯的资金等压力迫使其加强对外油气合作,能源战略重心的东移,中俄油气管道的基础条件,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巩固等有利因素,将推动中俄油气合作稳步推进。
 
  土库曼斯坦:近期,该国大力推动资源出口多元化战略,在东向运往中国的管线基础上,同时推进西向的跨里海管线和南向到达印度的两条管线,油气合作面临更加复杂的竞争格局。油气市场开放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储量类型以天然气为主,对天然气上游领域的控制严格,但土国工程技术服务能力较弱,未来上游的工程技术服务合作的前景广阔。
 
  伊朗:随着欧美制裁逐步解除,投资环境可能改善,进而实现油气行业的快速复苏。伊朗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已发现剩余油气储量和待发现油气资源量均位于全球第三位,欧美的持续制裁削弱了该国的油气生产能力和作业能力,但具备快速建产、上产的资源基础。在新的形势下,未来可能推出修订的油气合作合同,改变单一的回购合同模式,以增加对境外投资的吸引力,合作前景可期。
 
  伊拉克:战后油气产量恢复超过预期,北部库尔德地区成为新的投资热土。伊拉克是中东地区实行服务合同的典型国家,单桶产量的服务费在2~3美元,服务合同模式虽然压缩了单位油气产量的利润水平,但更能够抵御因油价变动的风险,可获得持续稳定的投资收益,并对工程服务领域的合作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北部库尔德地区扎格罗斯褶皱带的勘探区块具有较大资源潜力。
 
  埃及:地理位置在北非地区,但因靠近中东,也归为西亚地区的资源国,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对外合作的投资环境也较开放,资源类型以天然气为主,尤其海域的勘探程度低,潜力大。中国石化在埃及在实施阿帕奇参股项目,可依托现有项目,寻求周边新项目机会,实现协同效应。
 
  “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每年要从世界各地进口大量油气资源。但海外油气资源获取难度增大、原油定价话语权薄弱等问题,也与中国能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沿途国家的能源合作,将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从中国与西部、南部周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互补优势来看,能源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石油企业经过近30年的海外发展,与周边国家建立了良好的油气合作基础。中国通过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启动亚太自贸区建设,建立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绸之路基金等,也为中国石油企业树立“大资源、大市场、大合作”的发展新理念,打造油气合作升级奠定基础。加速推进以油气产业为排头兵的“一带一路”战略,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
 
  第一,中国能源合作从“单点合作”向“整体协同”转变。“一带一路”集中了油气资源国、消费国和过境国,各国经济互补性强。资源国油气出口依赖传统能源市场,资本和技术缺乏,产业链单一,希望实现出口多元化和产业链一体化,提升石油工业自主发展能力;消费国需要稳定的油气供应来源;过境国需要引入投资,完善管网设施建设,获取更多的过境收入。相对于中国石油企业在西半球的投资,中国周边稳定油气资源供给渠道的建立,是保障国内油气供应安全的更加现实可靠的保障。
 
  第二,低油价改变全球油气合作格局和贸易流向。全球油气市场目前呈现“供应中心多点化”和“油气合作区域化”的特点。北美非常规资源的蓬勃发展和传统油气供应国OPEC减产保份额的举措,使得全球石油价格中短期或在低位徘徊。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油气产业,且长期享受高福利的传统供应国,如俄罗斯、中东、北非等国家不得不调整对外油气合作政策。而沙特、伊朗等国抢占亚洲市场的意图仍在继续。中国作为目前全球油气最大的消费市场,将是上述国家争相青睐的目标。“一带一路”平台的搭建,能够有效促进双方利益的互补和全方位的融合。此外,乌克兰危机,也推动了欧洲能源的多元化进程。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加大从中东和北非地区的能源进口,增加对阿塞拜疆和中亚国家的上游投资和管道建设,也是欧洲国家最现实的选择。因此,“一带一路”区域能源合作会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获得加速发展。
 
  第三,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体系是现阶段大多数国家的理性选择。从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程看,初期英法德等在内的31个国家陆续宣布加入,当时虽然美国反对日韩澳加入,但除日本明确表示不会作为创始国加入外,韩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均表示了加入兴趣。从英国、沙特等传统亲美国家的选择来看,美国不再是他们牢不可破的战略同盟。
 
  尽管如此,“一带一路”的油气合作仍然面临着地缘博弈加剧、政治风险多元化和内部机制不完善等严峻挑战。
 
  首先,美国实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和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俄罗斯实施的“欧亚经济联盟”均与“一带一路”战略有所重叠,这将为沿线国家继续“左右逢源”提供机会。“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动摇美国根本利益,美国不会坐视其发展。
 
  其次,“一带一路”国家发展需求多元化,经济水平不均衡。有些国家处于欠发达水平,很多国家还处于战争和动乱中。亚投行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面临多重风险。另外,长期以来,包括石油公司在内的中国公司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存在恶性竞争的情况。目前国内各地方政府争相提出区域发展的“一带一路”思路,内部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的态势有所萌芽。“一带一路”搭建的包括能源合作在内的全方位平台更多的是对外合作,内部的统一协调机制还不成熟。
 
  然而,在当前地缘环境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一带一路”的推进拥有历史性的机遇,在此框架下深化能源合作符合沿岸国家战略利益,也是中国石油公司加速在区域内优化资源配置,成功转型国际化能源公司的战略契机。中国石油企业应紧紧抓住全球油气格局变化和地缘政治格局调整的战略机遇,以各国战略利益为切入点,以油气合作为先导,打造能源合作升级版,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为“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实施当好排头兵。
 
  提升“一带一路”油气合作水平6点建议
 
  (一)借助“一带一路”国家产业融合趋势,加速公司改革步伐。“一带一路”国家产业融合的根本途径是各国根据“互补性”原则吸引外资、技术、管理先进经验,把成熟的技术和富余的物资装备、生产能力转移到境外能够发挥作用的国家和地区。石油公司应借此契机,坚持“能源输入”和“能源输出”并举,将企业的结构调整纳入区域调整中甚至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中。继续扩大对符合公司战略的沿线国家油气产业链投资力度,扩大油气贸易规模和贸易频度,积极推动海外工程承包、物资装备出口、工程咨询、劳务输出等业务,缓解低油价阶段公司运营中的矛盾,盘活资产,保证充裕经营现金流,加速完成公司的结构调整和改革。
 
  (二)提升在“一带一路”国家油气跨国经营的质量和层次。抓住低油价契机,大力优化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产布局。一是围绕俄罗斯、中亚、中东等重点区域布局,按照资产契合、区域互补、战略协同的标准,积极捕捉资产和公司并购机会,实现油气合作业务的跨越式发展。二是围绕现有的大型油气项目,深度参与目标国家炼油、化工、储运、销售业务,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提升跨国经营的质量。三是积极开拓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及北极大陆架等地区油气开发合作机会;四是配合国家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借助国家战略引领,积极参与跨境管道和重点油区管道的建设,进而巩固和扩大油气上游业务。
 
  (三)重点巩固和扩大在俄罗斯、中东的战略目标区。俄乌危机和油价大幅下跌使俄罗斯接连遭遇重创,未来经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欧佩克内部的失和助推此次油价下跌,而沙特、伊朗等国抢占亚洲市场的意图仍在继续。上述地区均是“一带一路”大战略的沿线国家,也是符合中国公司海外战略的现实利益区域。俄罗斯财政部已经宣布,自2015年1月1日起,大幅下调石油出口关税,每吨减少107.3美元,降幅达38.7%。俄罗斯财政收入的“去石油化”已经开始,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减税政策。建议把握此轮油价下跌,俄罗斯、伊朗等国家急于寻求战略伙伴的契机,扩大并巩固在俄罗斯及中东地区的资源版图和产业链延伸。
 
  (四)加快推进国内先进适用技术“走出去”步伐。以老油田精细开发等国内成熟技术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油气投资业务的带动作用,发挥企业工程技术、工程建设等业务的服务能力、特色技术和成本优势,积极利用丝路基金和亚投行的融资机制,不断拓展技术服务和装备市场,提高工程技术、工程建设和装备制造业务的国际化水平。
 
  (五)优选合作伙伴,全面提升国际化管理运营水平。“一带一路”国家是油气资源富集的区域,也是或者政局动荡,或者经济水平参差不齐的区域,该区域的油气产业投资不能单纯以获取资源为唯一目标,应该按照优选合作伙伴,协同作业,获取最大化经济效益为主要原则。选择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合作,一方面能够在合作共赢的过程中,最大化地分散风险;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合作中充分学习对方国际化、标准化、体系化的管理模式,加速提升中国公司跨国经营管理的软实力。
 
  (六)建议国家层面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支持。进一步强化能源外交,提高能源外交在总体外交战略中的地位,营造国际油气合作的良好外部环境。与经济带内主要国家构建定期高层互访和双边、多边磋商机制。
 
  加大对企业开展互利合作的外交支持力度。在劳务签证、税收返还、物资商检、清关手续、员工本地化等方面与合作国加强磋商,保证合作项目正常推进;建立投资保护、税收、外汇、海关、劳务许可、标准等领域的协调机制;建立国家层面的重大合作项目、管网平稳运行应急协调机制。
 
  充分发挥上合组织在区域能源合作中的积极作用。支持筹建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推动框架内的双边和多边能源合作,建立稳定的运输和保障机制;构建上合组织安全合作机制,建立预警、防御、应急协调机制和共同参与的安保力量,维护区域能源合作项目特别是油气通道安全;积极推动建立上合组织框架内的中亚自由贸易区,以上海自贸区为平台,加快建立亚洲天然气交易市场,提高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天然气市场价格话语权和影响力。
 
  为石油公司海外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国家主导多方参与,设立海外能源风险勘探投资基金,用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油气风险勘探;扩大贷款换石油的规模,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能源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大力推动银企合作,增强海外投资的资金保障能力,拓宽境外项目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鼓励国内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通过与重点资源国及国家石油公司发展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与外方成立产业合作基金、参股国外能源控股公司、与当地投资基金合作等多种方式,提高金融服务能源走出去水平,促进金融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协同发展。
 
  建立石油公司境外投资的冲突协调机制。中国石油公司主体类别不一,“走出去”程度深浅有别,海外竞争过程中各类冲突不可避免,不及时协调处理会导致恶性竞争的混乱局面,不利于助力“一带一路”的能源合作。建议国家层面设立专门的部门或机构,建立石油公司跨国经营的信息化平台,针对参与“走出去”的不同类别主体的优势及资源,统筹协调石油公司在“一带一路”国家的油气投资行为,避免出现过度竞争的局面。
 
  (赵旭 孔祥宇  作者单位:石勘院)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