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停止更新 > 一带一路 > 相关新闻 > >详情

俄罗斯急了 但挡不住天然气与石油价格脱钩趋势

发表时间 :2013-07-08 08:55:36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面对美国页岩气革命带来的天然气价格和石油价格脱钩的趋势,俄罗斯急了。
  7月1日,天然气出口国论坛峰会在莫斯科召开。当然,媒体关注焦点在会场外的斯诺登身上,以及与会的玻利维亚总统回程专机“被降落”的事件。
  不过,从能源领域的专业角度看,此次峰会最大的看点是:美国页岩气革命带给俄罗斯等天然气出口国的巨大冲击,以及传统天然气出口国的反制。俄罗斯等国宣称,未来论坛成员国将坚持天然气价格与石油价格的联动机制,以长期合约稳定市场。
  天然气出口国信誓旦旦地坚持价格与石油挂钩,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记得去年笔者在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经济学家科莫洛夫交流的时候,他坚持认为天然气价格绝对不能与石油价格脱钩,基于市场供需定价的枢纽(现货)价格只能居于次要地位。同时,为了保障高昂的天然气出口上游设施建设安全,必须依赖石油指数价格。科莫洛夫最后还不无揶揄地说:“天然气边际供给非常紧张,别看平常现货价格比油价指数便宜个几美元,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液化天然气(LNG)现货价格涨到比与油价挂钩的长协价格还要高,如果都是现货市场了,日本要付出多少钱呢?你还能相信现货市场?”
  的确,为了保证下游的供应安全,上世纪70年代天然气价格开始采用与石油价格挂钩的模式(方便起见,可以理解为将石油价格按照同等热量换算成天然气价格),这种定价方式至今依然主导着欧洲和亚洲的天然气市场。而近年来的大宗商品牛市,也推高了天然气出口设施的建设成本。以澳大利亚为例,年产1500万吨的戈尔贡(Gorgon)项目成本已经达到了400亿美元,几乎与塞尔维亚一国全年的GDP相当。
  若放在五年前,坚持油价指数的言论可以被视为天然气卖家对买家的居高临下的心理优势。但是,放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在美国页岩气革命带来的天然气供给大量增加的供求新结构下,天然气买家对卖家这些话的态度倒是可以套用一个网络红词:呵呵。
  随着美国页岩气的产量激增,全球天然气的供给不仅越来越多,同时也影响到了其他替代能源的价格。由于美国国内燃气发电对燃煤发电的挤压,大量廉价的美国煤炭出口到欧洲市场,使得欧盟的发电用户纷纷抛弃天然气而转向煤炭发电。2012年,欧盟天然气消费减少了2.3%,煤炭消费却增加了3.4%。而作为欧盟第一大天然气出口来源地的俄罗斯更是疲态尽显。2012年俄罗斯天然气对欧盟的出口量同比下降了10%,相比2007年更是下降了200亿立方米。如果俄罗斯人之前还在纠结现货和石油指数孰优孰劣的内部竞争,那么现在俄罗斯不仅面临着内部竞争,更有来自煤炭的外部竞争。
  至于“为了保障高昂的天然气出口上游设施建设安全,必须依赖石油指数价格”这种说辞,天然气出口国的小算盘打得更是精明。即使在澳大利亚的LNG出口成本高昂的地方,按照石油价格指数出口的LNG至少能保证出口商获得12%以上的高净利润,而像卡塔尔这些原料几乎没有成本的出口国家盈利更是惊人。当2017年后来自北美的天然气进入亚洲市场,将会触发整个区域的LNG价格下降,但这不足以威胁到出口商的生存,所以定价模式的改变并非没有空间。
  在石油价格指数的堡垒——亚洲,未来将获得更多的天然气的供给,来自北美、东非等地的低价天然气将对现有的定价机制产生显著的冲击。而中国页岩气的开发比预计得更为乐观。四川省今年的页岩气产量可以达到10亿立方米。中国的非常规天然气将更为有效地成为天然气需求的重要补充,外界制造一种中国驱动地区天然气进口增加的舆论氛围也将变得更为困难。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将目睹一个新的景象——亚洲天然气枢纽群的涌现。未来,亚洲将拥有多个天然气枢纽。国内的上海、西安、重庆和广东,以及东京、新加坡等地都极具建设天然气枢纽的潜力。而天然气枢纽的主要功能就是价格发现,可以动态地反映不断变化的市场供求关系,不是简单地让全球石油价格来决定本地消费的天然气价格。同时,枢纽价格也可以引导资金的流向,使生产经营者、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根据这一价格作出合理的决策。
  在当今的全球天然气市场,无论供方和需方都要做出主动改变,以适应全球能源格局的深刻变化,而不是抱定固步自封的观念。至于石油指数这种传统的定价机制也将被更能反映市场供需的枢纽价格所逐渐取代。这个趋势并不是俄罗斯等国的一纸声明就能阻止的。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