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绿色 > 绿矿资讯 > >详情

生态修复离不开地质机理诊断

发表时间 :2021-03-24 10:40:21 来源:中国矿业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以单独或者联名的方式,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实行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破解资源与环境短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提交了多份提案,其中地质工作中如何加强生态修复治理,以及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和保护成为重要亮点内容。
  全方位破解资源与环境安全短板
  王焰新表示:“我国是地质大国,但还不是地质强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资源与环境安全面临的矛盾和短板越来越凸显,急需地质工作提供支撑保障。”尤其是生态修复治理中的地质工作亟待加强。“十三五”期间,在全国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中,有近一半缺乏对其内在地质机理的分析与诊断。此外,新一轮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因为忽视地质因素而导致的城市治理隐患加剧,必须加强城市地质工作中对环境生态安全的考量。当前,资源与环境领域也出现了如环境健康、生态退化等一系列新挑战,地质工作要加强系统思维、多部门协同和多学科融合。
  王焰新建议,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加强优势矿产、紧缺矿产等战略性地质找矿的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城市与生态治理理念。例如:在城市地质工作中要坚持调查评价监测一体化跟进,从支撑服务城市和生态治理规划建设管理的全链条出发,统筹地下和地上,多要素协同考量地下空间资源环境的安全。而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中,也要围绕各要素的内在相互作用进行地质机理研究,尤其需要牢牢抓住“水”这一关键要素(介质),据此提出科学治理方案。
  与此同时,资源与环境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教融合、产学研合作、跨学科交叉合作,以及长期、稳定的投入。为此,需要建立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经费稳定投入长效机制,需要加快促进国家部委之间的高效协同推进机制。在资金安排上,提高统筹,力戒重复浪费;在项目部署上,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各学科融合;在业务推进上,加强沟通协作,做到各部门配合;在成果谋划上,共同发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成效。
  在创新中加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
  王焰新在《创新体制机制,加快长江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提案中,提出全面系统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的有关建议。
  他认为,当前湖泊治理存在的难点问题包括:有些地方绿色发展意识还不强,一些地方政府还有开发湖泊旅游资源、发展经济的惯性思维;在治理层面综合统筹尚不足;在经济层面专项资金不足;还存在科技治理的技术难题。关于长江领域生态保护,王焰新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做好长江大保护的顶层设计。制定规划体系,明确湖泊综合管理部门,健全控源截污、治理修复、长期维护的长效机制。建设长江生态大数据中心,实现长江中游流域生态环境要素全息监测和智慧管理,为生态环境问题的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构建以生态修复为核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体系。以“十四五”规划编制为契机,提前布局。重点支持绿色产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生态环境监测、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和绿色服务产业,尤其是持续发力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节能技术与装备、大气污染治理、水环境治理、土壤修复、固废资源化、循环经济等产业,出台加快发展绿色产业的一揽子计划、政策,不断拓展绿色产业的“新蓝海”。
  三是建立湖泊治理资金投入长效机制。逐步提高中央财政预算资金中环保资金的投入比重,适度放宽融资政策限制,鼓励更多金融资本、民间资本投入湖泊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探索政府新增专项债券由“现有额度后有项目”向“先有项目后有额度”转变,通过大项目、大工程带动湖泊快速治理。
  四是建立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激励机制。出台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方案,引导地方政府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际,制定节点化、定量化的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目标。
  五是筹建“长江水科学”国家实验室。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建设“长江水科学”国家实验室,为长江大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支持武汉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王焰新与中国科学院院士舒红兵、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永良、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琳和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何建华等住鄂全国政协委员,就“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议”,联名提交了提案。
  王焰新说:“武汉是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在科教资源、枢纽地位、城市能级、产业发展等方面形成了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具备基础、条件和潜力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目前,湖北省、武汉市正在高标准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大走廊以东湖科学城为创新极核,建设创新发展联动轴,打造光电子信息产业带、大健康产业带、智能产业带三条特色产业带,串联若干特色发展组团的“一核一轴三带多组团”,进一步强化了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
  下一步,应该支持湖北实验室等优势科研力量纳入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持湖北省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生态环保等优势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全国性科技创新平台。同时,支持武汉发展集成电路、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大健康、人工智能、数字产业、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指导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东湖科学城,打造“世界光谷”。此外,在国家“十四五”和中长期重大科技项目中考虑湖北科技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特点,向湖北省倾斜,支持湖北在“光芯屏端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开展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中国自然资源报)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