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绿色 > 媒体声音 > >详情

(中国矿业网)我国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巡礼

发表时间 :2014-09-26 14:20:06 来源:


  构建促进绿色矿山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推进绿色矿业健康发展。近日,在京举行的2014年中国矿业绿色发展交流会暨矿业经济转型高峰论坛上,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副司长鞠建华对矿业企业普遍关注的绿色矿山建设政策问题给出了明确答案:将加强调研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力度,及时协调解决绿色矿山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政策是方向,能发挥出很好的导向作用。毫无疑问,已经步入正常轨道、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将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激励引领下,迎来新一轮的黄金发展期。
  实际上,我国绿色矿山进行4年来的试点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目前,我国已公布了4批661家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树立了一批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矿山环境生态化的先进典型。
  与此同时,首批37家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已进入收官阶段。目前,中国矿业联合会正紧锣密鼓地组织验收和专家评审,对符合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的企业将去掉“试点”二字,正式授予“国家级绿色矿山”称号。
  绿色,已成为我国矿业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多方齐力,共推绿色矿山发展
  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作为转变矿业发展方式、实现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许多矿山企业已自发或不由自主地向着绿色发展的目标在迈进,涌现了同煤集团塔山煤矿、紫金矿业紫金山铜矿等一大批在地质环境、生态保护方面做得比较好的示范企业。
  而2007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的召开,无疑是我国矿业绿色发展的里程碑。该届大会以“落实科学发展、推进绿色矿业”为主题,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矿业”这一全新理念。之后,我国矿山企业的绿色发展之路步入了快车道。随后的短短几年时间内,我国的绿色矿山建设明显提速,一大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应运而生。特别是自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以来,矿山企业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绿色矿山的积极性更是空前高涨。
  国家层面对绿色矿山发展的高度重视,有力推动了绿色矿山建设的兴起及纵深发展。201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绿色矿业。2011年9月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国土资源部时,强调“推进资源节约集约,注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大力发展绿色矿山”。
  4年来,国土资源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将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作为转变矿业发展方式、提升矿业整体形象、促进矿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按照规划统筹、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协会促进、政策配套、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思路,大力推进试点工作,探索促进配套政策措施,使绿色矿山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统筹部署全国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按照中央要求和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到2020年绿色矿山格局基本建立”的总体目标,2010年9月,国土资源部专门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0]119号),进一步明确了绿色矿山建设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任务以及绿色矿山创建的基本条件,对不同类型及各行业绿色矿山建设做出了统筹安排,明确了依法办矿、规范管理、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社区和谐、企业文化9个方面的基本条件。
  按照部署,到2015年,建设600个以上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单位,形成系统的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体系;到2020年,全面推广试点经验,将绿色矿山的条件和标准逐步上升为管理制度,严格准入和监管,使大中型矿山基本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小型矿山企业按照绿色矿山条件严格规范管理,基本形成全国绿色矿山格局。目前,国土资源部已正式遴选和安排了661家矿山企业作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
  二是积极引导地方开展绿色矿山试点工作。按照国土资源部统一部署要求,各地将依法办矿、资源高效利用、科技创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矿地和谐作为绿色矿山建设的工作核心,着力打造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矿山环境生态化的先进典型,实现了资源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各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行动,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如浙江省率先制定了《浙江省绿色矿山创建指南》,目前已完成150座省、市、县级绿色矿山试点建设工作,成为全国绿色矿山建设的典范;江西省制定了《江西省发展绿色矿业创建绿色矿山工作指南》,提出用8年~10年时间初步构建全省绿色矿山格局;河北省邯郸市编制实施了《邯郸市“绿色矿山”建设总体规划》,引导全市矿山企业积极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工作;黑龙江等地也在按照绿色矿山建设的理念积极推进矿山复绿等工作。
  三是研究制定了促进绿色矿山发展的政策措施。国土资源部制定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和《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引导和督促矿山企业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走节约、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之路;颁布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第44号令),规范了矿产开发活动和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活动;制定了《国土资源部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兴地战略的决定》,实施了科技创新计划,加大了对共伴生、低品位、难利用资源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方法的攻关力度,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对绿色矿山建设的推动作用;加大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和引导, 2010年~2011年,安排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资金14.02亿元,惠及120家绿色矿山试点企业,安排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资金1.82亿元,涉及绿色矿山试点企业10家。在资源配置和矿业用地上,其还向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单位加大倾斜力度,明确了绿色矿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与此同时,有关绿色矿山建设的标准、评审和验收办法也相继出台并不断得到完善。
  “八仙过海”,绿色模式不断涌现
  在近4年来的绿色矿山试点建设过程中,全国矿业行业因企制宜,按照规定要求与自选动作相结合的原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树立了一批可以复制推广的绿色矿山建设典型模式,为煤炭、有色、冶金、黄金、化工、建材及非金属等矿业行业的绿色矿山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引导思路。
  一是树立“绿色立企”模式,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深入。
  随着绿色矿山建设的逐步深入,绿色开采、绿色发展已成为矿业行业的共识。试点矿山企业把绿色发展作为立企之本,万事欲行,环保当先,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
  西钢集团灯塔矿业有限公司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原则,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山”的理念,坚持“因地制宜,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对矿山环境进行保护与治理。并且,该公司在生态保护和恢复上,也表现突出:对包括采场工业场地、采矿办公生活区、选矿厂工业场地、尾矿库和废石场以及选矿办公生活区投入巨资进行了绿化。
  安徽金安矿业草楼铁矿以“生态、环保、健康、希望、向上”的理念及“珍惜资源,造福社会”的企业使命和“生态之路,共赢之道”的企业哲学,加强生态保护。矿山顺利通过国家AAA工业旅游示范点验收,使得金安矿业成为霍邱地区惟一一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创建单位以及安徽省首家工业旅游企业。目前,该矿矿区环境优美,绿化覆盖已达到可绿化区域面积的80%以上。
  黑龙江庆安帝圣矿业有限公司按照建设成为国家级绿色矿山的要求,从“建立环境保护管理网络,加强环保制度建设;加强宣传培训工作,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坚持环保工作,做好外请监督、内抓管理;强化环保管理,增加环保投入;大力开展节水活动,减少水消耗;制定环境保护应急预案,提高突发事故处置能力;公众参与”等7个方面加强环保工作。同时,矿山通过对不能利用的老矿井场地进行清理、关闭、整治,以及对矿区进行绿化建设,使2012年矿区绿化覆盖率达到可绿化区域的85%。
  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南山矿业公司高村铁矿加强生产区域环境保护和可绿化区域环境保护。根据该矿废弃土地含硫高、沙石多、水源缺的现状,近年来,企业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共建设复垦点23处,总面积达1306.2亩,并修建暖房两座(面积达360立方米)、凉棚两座(面积达400立方米)、“恒温大棚”一座(面积达430立方米)。目前,该矿已培育各类树苗近5万株,苗木自给率达80%。其矿山可绿化面积为139公顷,已绿化112.6公顷,绿化率达81%。2001年,该矿成功举办了“全国冶金矿山土地绿化复垦工作研讨会”,获得了全国矿山系统惟一的“生态示范区”称号。同年,日本生态学会主席宫协昭也对该矿绿化与复垦相结合、复垦带动绿化的举措给予了高度评价。2002年,该矿矿山生态示范区建设还成功地通过了国家环保局的验收,并被授予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
  二是树立“科技兴绿”模式,使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绿色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近年来,试点矿山企业在绿色矿山建设中,依靠科技进步,坚持创新驱动,不仅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兴绿”的道路,还有效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鞍钢集团矿业公司东鞍山铁矿着眼于建设国内外同行业技术领跑企业,围绕着增产、提质、降耗和安全环保等4个方面,积极研究、推广和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安全环保水平。他们积极适应矿山信息化发展建设要求,深入开发和研究自动化、智能化系统应用,推进了管理升级,为打造数字化矿山奠定了科技基础。通过将可编程序控制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该矿利用光通讯、光电转换技术、组态软件、TCP网络通讯协议、网络编程技术,以及铁路信号控制技术、车号识别技术,不但提升了其计算机网络和自动化水平,还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在节能降耗方面,成效显著。同时,他们还全面完成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大型铁矿山固体废弃物减排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各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启动了《地下矿山新型崩落采矿技术与应用》等4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课题研究,并积极将已完成的《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国产铁精矿提铁降硅(杂)的系统研究与实践》、《含铁碳酸盐处理研究与应用技术》等成果申报,分别获得了国家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年均科技创效2亿元以上,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紫金山金铜矿为载体,开展内外部智力资源的良性互动,配置先进的科研设备,进一步完善了产学研一体化平台。2012年,集团公司共投入科技活动经费20.04亿元,开展了涉及投资、生产、技改过程中需求的新资源、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项目23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9项(国家级6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38项,授权专利76项(发明专利35项),及时解决了集团公司高速发展的科技需求;完成了紫金山矿田深部成矿模式与勘查技术、麻栗坡钨矿整装勘查技术等研究,发现了矿床的成矿模型,实现了增储、扩储;完成了多项选矿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包括含金黄铁矿表面结构研究及浮选药剂设计、磨矿分级工艺模拟与优化、超细磨处理顽金、复杂多金属矿高效选冶关键技术、难选金铜矿石选矿工艺、铜浮选系统工艺优化等技术的实验研究及工业化应用等。其地质找矿增储取得重大成果,新增铜金属量16.97万吨,资源总潜在价值近百亿元;采矿工艺研究成果、矿山回采工艺技术、经济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按铜矿生产规模330万吨/年计算,与同等规模类似矿山的采矿方法相比,该矿每年可节省采矿成本3306.6万元。
  新疆特克斯阔拉萨依铁矿公司重视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革,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形成了以总工程师为首的科技管理体系和以技术科为主体、开发机构相互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生产技术居国内同类矿山先进水平,尤其在废水及尾矿处理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废水处理几乎实现“零排放”,“三率”排放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此外,该公司还通过科技创新与设备更新,解决了矿山生产的安全与效率问题;通过人员培训,解决了矿山人才问题,使矿山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3年,矿山的铁精粉脱水工艺在同类矿山中达到领先水平,公司计划将该工艺申请国家专利。
  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南山矿业公司高村铁矿近年来每年用于采矿、选矿、输尾等工艺技术改造、创新的投入,年均已超过7500万元,占总产值的5%。尤其是该矿利用尾矿总库溢水塔周围的地形条件,在溢水塔约40米的区域设置浮力装置系统,在其下方悬挂4层过滤层,过滤层悬挂土工布,通过土工布的阻挡、过滤,对回水中的悬浮物起到分散和隔离作用,改善了总尾矿库的回水水质。该项技术为矿山自主创新技术,于2009年以“一种降低上游式尾矿库回水中悬浮物浓度的装置”申报国家专利。
  山东兖矿集团东滩煤矿是“七·五”期间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设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该矿坚持科技兴矿战略,累计投入科技资金2.6亿元,完成科技项目1023项,取得专利36项,有189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和集团公司级科技进步奖,并连续多年荣获“全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示范矿井”称号。该矿率先完成了“年产600万吨自动化信息化综放工作面高可靠性装备及系统技术研究”,实现了自动化割煤、跟机自动移架、自动推溜、自动伸缩护帮板、自动喷雾,从而将工作面人工效率提高50%,减少工作人员57人,并使降尘效果提高到92%以上、最高日产达25161吨、最高月产达623418吨、最高工效达405.82吨/工、平均回收率达88.72%,各项指标均创综放开采历史最高记录,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其《防治煤自燃阻化泡沫及其应用研究》和《深井近距离开采易燃厚煤层二次氧化自然发火的预控技术》从根本上防止了重大自然火灾的发生,在整个煤炭行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注重实践创新,在工艺技术方面不断完善,突破了井下特大采空区这一制约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解决了“如何在涉及不充填采空区的情况下,实现安全、高效、可持续采矿”这一世界级难题,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其难冶铋中矿、铋精矿湿法冶金新工艺——“矿浆电解法”,在铋冶炼工业应用,以及研制出的主体设备均属国内外首创,对提高铋冶炼回收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树立“节约护绿”模式,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不仅是绿色矿山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之一。近4年来,试点企业通过加强对低品位、难选冶、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既增强了国内资源供给能力,又减少了储量动用,节约了资源,使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显著。
  四川安宁铁钛公司以“低品位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技术”攻克了世界性难题,使低品位钒钛磁铁矿的“三率”指标显著提高。
  辽宁宏跃集团八家子矿业公司积极开展残采,在确保井下回采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加强选矿工艺改进,对铅锌等资源进行充分回收,并对过去的尾矿再进行二次选矿,实现了资源节约利用的最大化。
  安徽金安矿业草楼铁矿应用胶结充填采矿法采矿,提高了开采回采率。2008年~2011年这4年,该矿共节约矿石量约102万吨。按照矿权内保有资源量计算,胶结充填采矿法可多采出矿石量约720万吨。此外,该矿对尾矿进行浓缩压滤综合利用,提高了充填效率和选厂选矿废水的回水利用率,减轻了尾矿库库容小所造成的压力,而浓缩的尾矿又可销售给制砖厂以及附近的水泥厂进行再利用。另外,铁尾矿烧结多孔砖项目每年也可为草楼铁矿消耗28.6万吨尾矿,年处理的尾矿节地约200多亩。
  新疆特克斯阔拉萨依铁矿既重视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又加强了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废渣、废水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还对矿区内伴生矿产资源、尾矿资源、低品位地表氧化矿及堆存矿泥、冶炼弃渣进行了综合利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他们把选矿尾矿砂用于水泥原料,每年可实现利润150万元;利用干抛后矿石回填采空区,使全年尾矿回填量达10万吨,少占地表优质草场5亩;将原铁矿选厂改为锌矿选厂,对锌矿进行综合利用,年产锌精粉金属量1224吨,实现产值1903万元、利润200万元;对低于全铁20%低品位铁矿回采利用,年生产铁精粉2.32万吨,实现产值1624万元、利润300万元。
  山东兖矿集团东滩煤矿始终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编制实施了《东滩煤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持续提高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率,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该矿强化污废水循环利用,投资1300万元,建成了全国首家井下水处理系统;投资2900万元,建成了矿井水净化处理系统、矿井水深度处理系统和生活污水深度处理系统;投资40万元,建成了医疗污水处理站,对含菌污水进行消毒,处理达标后,放入生活污水系统再处理。目前,其矿井水和生活污水复用率分别达到92%和72%。此外,该矿还建设煤泥热电厂,年消耗煤泥100多万吨,不仅消耗了煤泥,而且实现了“热、电联产”,解决了煤泥储存、销售、运输、流失和污染等问题,并通过管路改造,利用电厂余热代替锅炉供暖,实现了烟尘排放问题的不治而愈,每年节约燃煤费用1500多万元。
  金堆城钼矿汝阳有限责任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创建循环经济的原则,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实施资源再开发利用,努力提高“三率”指标。现阶段,公司的矿石回采率为97%、选矿回收率为87.16%、采矿贫化率为3%,“三率”指标远远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同时,公司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公司的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8%,达到了国内同类矿山领先水平。该公司对于钼粗选尾矿采用“磁粗选-铁粗精矿再磨-三次磁精选”的方案进行铁的综合回收。经过过滤机过滤后,滤饼精矿含水量约为12%以下,铁精矿品位为63%,磁性铁的回收率为80%。
  四是树立“绿色共赢”模式,使矿地关系愈加和谐融洽。
  “开发一方资源,造福一方百姓”,是建设绿色矿山的应有之义。几年来,试点单位把建设和谐矿区、构筑良好矿地关系作为绿色矿山的主要内容,并将其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
  庆安帝圣矿业有限公司安排来自矿区附近的500多名下岗林业工人就业,占到员工总数的85%以上。并且,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采矿、运矿、选矿的人数预计还将增加。公司还投资购置了通勤车,用于员工上下班,在解决当地居民就业、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达到了“矿区秩序稳定、矿山与群众关系和谐”的目的。此外,他们积极发展公益事业,先后为庆安、铁力两个县的运动会、对口扶贫的乡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以及职工困难户扶贫等资助捐款,为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加强了同周边居民之间融洽的关系,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和谐及社会稳定。
  金堆城钼业汝阳公司自建矿以来,一方面开展“就业培训”计划,吸收当地劳动力354人,进行技能培训,走上工作岗位,实现由农民向企业员工的转变;另一方面筹措资金,累计投入上亿元,用于矿区移民搬迁及公共设施建设、土地平整及复垦,先后建成公共设施齐全的安置小区5个,在建安置小区2个、学校1所,以及水库及供水设施。截至目前,该公司搬迁居民600余户,使当地群众充分享受到了企业及地方经济发展的成果。该公司本着“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原则,在移民新区建立了金钼小学。学校里教学楼干净明亮,教学楼、图书室等设施一应俱全,学校的教学环境为之大为改善。现在,该校在校学生已经接近500人,改变了一大批孩子的命运,在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的同时,也唤起了附近村民的重教意识,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云南磷化集团公司昆阳磷矿以“支持新农村建设、发展地方经济、构建和谐矿山”为宗旨,遵循“互相理解、相互支持、睦邻和谐、共赢发展”的原则,以“工业反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扶持集体经济、提供劳务就业、赞助补偿、企地文化交流、建立沟通协调机制”为主要工作要点,带动周边村庄发展,摸索形成了“云磷-汉营模式”。近几年来,该公司在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累计投资超过50亿元,并从技术、管理和人才培训方面帮助地方矿山企业发展,通过劳务用工等形式,每年解决地方农村人口就业3200人次,支付工程及劳务费用年均达3亿元,扶持乡镇、村委会修建道路和饮水、农灌工程,以及资助希望学校、帮扶困难村民子女读书等赞助补偿费用近4700万元,使当地百姓共享资源开发收益,实现了社区的和谐。
  内蒙古准格尔旗蒙泰不连沟煤业公司探索矿区移民搬迁和安置补偿的新路子,实施“提供一套住房、安排一份工作、落实一份社保、发放一份补贴”的“四个一”矿区移民搬迁政策,使矿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再接再厉,绿色矿山建设需持续给力
  可以说,我国绿色矿山试点工作开展4年来,已经实现了由点到面、由探索到实践的突破,尤其是绿色矿山建设的机制和体制得到了建立完善,为下一步绿色矿山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依然不容忽视,突出表现在试点数量少,区域、行业示范带动能力有限,配套支持政策特别是税费等经济激励约束政策不完善,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等方面。
  据了解,国土资源部对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将进一步扩大试点示范范围,带动绿色矿业全面发展。国土资源部将突出重点行业、重点地区,扩大绿色矿山试点企业比例,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使国家级绿色矿山数量有所增加;将创新工作推进方式,在继续做好单个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的同时,联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建设一批绿色矿业示范区,着力推动资源和矿业集中分布区的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中央、地方政府作用与企业积极性,允许“先行先试”,鼓励制度创新,着力构建绿色矿业发展的共同责任机制和长效机制。
  同时,国土资源部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符合绿色矿山基本条件和标准的企业,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探索建立矿产资源补偿费、资源税与绿色矿山建设情况挂钩等政策激励机制,并对绿色矿山企业给予资源配置方面的政策倾斜。中央财政加大对绿色矿山建设的专项支持,并在“以奖代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专项资金安排上优先支持绿色矿山企业。另外,国土资源部还将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纳入矿业用地改革试点范围,简化用地审批手续,推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矿业用地复垦利用周转,保障合理的矿业用地需求。
  “目前,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有661家,距‘到2020年,绿色矿山格局基本建立’的总体目标还有不少差距。”中国矿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王家华在2014年中国矿业绿色发展交流会暨矿业经济转型高峰论坛上表示,要构建绿色矿山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必须要从明确矿业产业定位入手,减轻矿业企业税费负担,从政策上为绿色矿山建设提供支持。
  鞠建华认为,绿色矿业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绿色矿山是新形势下矿产资源管理和矿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从全国整体情况看,与构建绿色矿山格局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包括制度标准体系有待完善、配套政策不足、监管力度不够、不少矿山企业基础差等。下一步,国土资源部将加强调研和政策制定,及时协调解决绿色矿山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加强绿色矿山标准规范总结、及时上升为管理制度并严格监管也是今后绿色矿山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据悉,国土资源部将加强试点经验总结,逐步完善分地域、分行业及不同规模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和相关管理办法,全面落实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最低开采规模制度和准入条件,用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各项活动,规定拟建矿山应当按照绿色矿山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对于生产矿山要进一步加强监督,督促矿山企业按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不断改进开发利用方式,自觉落实企业责任,达到绿色矿山的条件和要求,逐步构建集约、高效、协调的绿色矿山开发格局。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相信随着国家对绿色矿山建设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及相关体制机制的建立,借由一、二批国家级绿色矿山通过验收并晋升为“国家级绿色矿山”带来的示范效应,我国的绿色矿山建设必将迎来又一春。“满矿尽是绿意浓”将为时不远!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