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国内新闻 > 公司 > >详情

“神勘之队”凌云志 矢志不移报国心——湖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

发表时间 :2022-11-22 16:39:57 来源:中国矿业网

  百年地质工作始终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紧密相连,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世纪伟业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全国地质工作者不辱使命、勇于担当,传承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以“李四光”精神、“三光荣”传统和新时代地质文化为代表的深厚文化传承,为地质事业薪火相传、永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题记
  因为他们的贡献,湖北省铜、金、锶等资源储量屡创新高,多次打破湖北省乃至全国纪录;
  因为他们的贡献,一座座矿山拔地而起,支撑起当地一大批骨干矿业企业,被当地骨干矿山企业视为定海神针;
  因为他们的贡献,黄石市因矿而兴而富,成为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他们都是来自湖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以下简称“地质一大队”),地质一大队作为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自1957年建队至今,65年来扎根鄂东南崇山峻岭,在荆楚大地上风雨兼程,栉风沐雨、跋山涉水,踔厉奋发。他们打破了世界“矽卡岩型无大矿”的定论,在湖北省找到的铜、金、锶资源储量最多,不仅探明了一个又一个标志性矿藏,而且将一大批可靠、好用的地质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发挥着“顶梁柱”作用,被誉为“神勘之队”。
  1
  勇于担当  传承“三光荣”“四特别”精神
  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曾在1953年和1958年两次到黄石视察。短短的5年时间内,两次到同一个地方视察,这在他的一生中并不多见。当时负责保卫的同志劝阻,说黄石连马路也没有,很不方便。毛泽东却说:“路不好,我就是骑毛驴也要去看看。”究竟是什么使得他老人家对这片土地如此关注呢?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业待兴,国民经济建设面临资源匮乏、资源状况不明、家底不清的困境。对地质工作的作用,毛主席就曾说过“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清醒地认识到地质工作的重要性。
  黄石作为长江中游南岸的矿冶古都,炉火已经燃烧了3000年,究竟还有哪些资源?还有多少资源量?能否担负起新中国建设的资源重任?只有全面掌握黄石的资源,才能一一给出答案,才能有底气地做到心中有数。
  1957年5月,湖北省地质局派出一支不足10人的普查组进入黄石开展地质工作,同年10月在黄石大冶县铜山口施工的第1台钻机首孔钻到55米厚的层状黄铜矿,开创了湖北省地质局在鄂东找矿的新局面。由于普查工作进展迅速和成果显著,经省局批准,普查小组建队。1958年6月,队部迁到铜山口,队伍迅速扩大,同年年末职工人数已经增加到461人。1959年5月28日,在大冶县铜绿山15线布置的第1个钻孔,首战告捷,见到4层铜铁矿,厚达60余米,同年年底全队共开动钻机高达18台,职工总人数也由461人增加到949人。
  在这个艰苦创业时期,虽然工作、生产、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甚至连能走板车的土路都没有,但他们以地质报国的赤诚,硬是用一双脚板、一副铁肩,肩抬背驮,把几十吨的钻机设备运进矿区,凭借扎实的地质找矿技术,取得了找矿重大突破。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孙隆椿就来自地质一大队,当时在地质一大队时曾亲自参与钻机搬运工作,后被戏称为“抬钻机部长”。这里还走出了多名省部级、厅局级领导干部、行业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劳动模范,堪称杰出人才的摇篮。
  特别是在上世纪60年代困难时期,全队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边坚持地质找矿工作,边开展劳动生产,成为“359旅”式的队伍。
  一方面,队党委根据生产所需燃料指标减少的实际,虽然缩小了生产规模,但提高效率、保重点;另一方面迅速组织生产自救,自己动手,开荒种地,丰衣足食。
  艰难时刻,296名职工积极响应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号召,回到原籍老家务农,没有一个人扯皮闹情绪,体现了“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共患难”的高度思想觉悟。在职的职工食不饱肚,有些职工每日带一个红薯上班,缺乏营养,不少职工虽然身染疾病,但仍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与此同时,队党委书记亲自带领一百多名职工上山开荒种地,开展生产自救的第一年就收获了各类粮食3万多斤和几千斤蔬菜,不仅职工及家属每人每月在队内额外增加了10斤的粮食定量,而且职工每人每天还节约一两粮食支援重灾区。
  全队干部职工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经受住了巨大考验,在业界有了“出成果、出经验、出人才”的美誉,并在以后的传承发展中逐步提炼成为“诚实守信、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一队精神。
  2
  找矿突破  屡次载入地质勘查史册
  “铜草花、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就有它。”很多人到黄石常听到这句谚语,但真实的找矿历程并非如此惬意,相反却是异常艰难曲折。
  创新性打破“矽卡岩型无大矿”权威论断。1959年6月,苏联地质专家来到铜绿山,在查阅了有关教科书资料后便断然认为,铜绿山矿属矽卡岩矿,绝无大型铜矿,并主张把已开动的钻机停下来。以党员代表带头的地质队员们,坚持实践出真知,认为“矽卡岩型矿床在国外无大矿,并不代表在中国没有大矿,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并提出“教科书也是通过实践、总结写出来的,真理也是通过实践一点点地突破、发展起来的”。面对“矽卡岩型无大矿”的巨大权威压力,党员代表当即向大队党委表明了观点,应该根据客观成矿条件,按照“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稀而密”的地质找矿原则,结合野外踏勘发现进行钻探验证。大队党委坚定支持了这些地质队员们的观点,在湖北省地质局的支持下,继续坚持铜绿山的钻探工作。到1966年,铜绿山矿区内已探明铜金属储量达到80万吨规模,显示该矿既是一座大型铜矿、一座中型铁矿,还是一座特大型金矿和中型银矿,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引起业界高度关注。铜绿山大型铜铁矿的发现,打破了业内“矽卡岩型无大矿”的定论,铜绿山矽卡岩型成矿模式被写入大学本科教科书。
  自此,地质一大队先后发现各类矿床点300余处,探明并提交了铜山口、铜绿山等大中型矿床70余处,其中大型、特大型10余处,潜在经济价值数千亿元,一些重大找矿突破成为我国勘探进程上的重要节点。
  铜山口铜钼矿床,是地质一大队1957年勘查发现的大型铜钼矿床,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最早发现的重要矿床之一,已成为矿床学教材中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的典型代表之一。
  铜绿山铜铁矿床,是地质一大队1959年勘查发现的湖北省最大的铜铁矿床,累计查明铜金属量130万吨,铁矿石量7100万吨,金金属量82吨,达大型-超大型规模。凭借其悠久的勘查开发历史和良好的资源禀赋,已成为鄂东南地区的矿冶文化名片。
  鸡冠咀铜金矿床,是地质一大队1982年勘查发现的湖北省最大的铜金矿床,累计查明金金属量66吨,铜金属量60万吨,达大型-超大型规模,建立了深部找矿技术方法体系,是该队乃至全国盆地边缘覆盖区深部找矿突破的重要成功示范之一。
  黄石狮子立山铅锌锶矿床,是地质一大队20世纪勘查发现的湖北省最大的铅锌锶矿床,达超大型规模,强调多矿种勘查与评价,打破了原有的铜铁金矿找矿思路。
  铜绿山铜铁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入选“2008年度全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标志着黄石市重点矿区深部及外围寻找接替资源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在该项目立项之前,一些单位也曾做过一些勘查投入工作,但均未取得良好的见矿效果。这时,地质一大队毅然承担起这个艰巨任务。他们汇总了几代人留下来的海量地、物、化、遥资料,精准做好项目施工设计方案,站在前人肩上开展理论创新,理论推断又不断变成现实依据,克服了钻孔深度大、成矿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等诸多不利因素,最终不但证实已知矿体向深部具有较大延伸性,而且在已知矿体之下发现具有较大规模的新矿体,初步估算新增铜金属量19.4万吨、铁矿石量1100余万吨、伴生金资源量10.2吨。
  付家山矿区外围实现找矿突破。地质一大队2021年新发现4.17万吨钨矿,经过进一步勘查,预计可新增钨资源量14万吨,达到大型钨矿规模,改写了湖北省无大型钨矿历史。
  据统计资料显示,黄石在以铜绿山为中心的2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已查明铜的保有储量为400多万吨,金储量300多吨,铁矿石约3亿吨。
  这些资源,成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经济建设重要的工业粮食。
  地质一大队找矿成果斐然,先后荣获“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地勘单位”“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优秀找矿成果”等省部级及以上荣誉称号、奖项93项。
  进入新阶段,地质一大队没有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而是充分发挥找矿主业优势,在服务矿业高质量发展中先行。特别是在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后,该队系统谋划,主动强化对“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措施准备、技术储备,初步建立了覆盖鄂东南全域的地质找矿重点项目库;争取将鄂东南铜铁金矿集区新增为国家资源基地并纳入全国新一轮找矿战略突破行动中。在紧缺金属矿产找矿突破方面,石头咀、铜绿山等多个矿区发现厚大富铜富铁矿体,付家山2022年首孔见矿60余米,累计潜在经济价值超百亿元。
  3
  创新动能  成果转化发挥“顶梁柱”作用
  黄石市是“因矿而兴、因矿而富”的典型代表,走在市区镇村,随处可见以“金”和“铜”字命名的村、镇、街、山,例如金牛镇、金湖街、金柯村、铜绿山等。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地质一大队取得的丰硕找矿成果,还因为一大批可靠、好用的地质成果转化应用让当地受益颇丰,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质工作在当地的重要地位及深远影响力。
  地质一大队自1959年接到原湖北省冶金厅、省地质局下达的开展铜绿山勘探任务以来,经过矿区深部普查、危机矿山找矿等工作,持续扩大矿床规模。在此基础上,1970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正式投产,20世纪90年代建成采、选、冶、综合利用能力的大型联合企业,并成为全国六大铜业基地之一,粗铜产量占全国总量的20%。
  因为地质一大队丰硕的找矿成果,铜山口铜矿、铜绿山铜铁矿、三鑫金铜矿等一座座矿山拔地而起,实施的袁广-良畈勘查项目服务华新水泥厂,致力于后者打造“三个全球第一”(即全球最大亿吨机制砂的生产线、活性钙深加工生产基地、环保墙材生产基地),并取得积极成效,华新水泥厂生产的水泥应用于人民大会堂、武汉长江大桥、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葛洲坝水利枢纽等国家重点工程。
  长期以来,矿业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到了21世纪初,国内很多大中型矿山经过几十年的开采,资源面临枯竭,一方面影响到国家的资源保障和矿山企业的生存,另一方面带来矿山职工就业安置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铜绿山铜铁矿也面临着同样难题,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利用,虽支撑起了“大冶有色”等大型国有矿山企业,但是按照测算的服务年限,约有1/3的探明资源储量被压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下,当时矿山寿命已不到15年。作为危机矿山,面对当时6000余名职工及周边乡镇数万人的经济支柱,进一步增加资源储量刻不容缓。
  根据实际情况,原国土资源部于2004年开始开展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工作,铜绿山铜铁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作为湖北省13个危机矿山找矿项目之一,由地质一大队负责实施勘查。该队仅以3000万元的勘查投入,延长矿山服务年限15年以上,稳定矿山就业4000余人,找到的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达200亿元。
  成果转化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地质一大队积极推进鸡冠咀、桃花咀、美人尖等找矿成果转化,以技术入股等形式,先后与中国黄金等大型企业参股组建了三鑫金铜、黄石金达、大冶美人尖等矿业公司,与政府平台公司参股组建了鄂东矿业、东楚矿业、湖北环境修复公司,这些平台的建实建强,为地质一大队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主动支撑强县工程。地质一大队围绕“大冶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目标,与大冶签订《整县地质服务协议》。2022年,在大冶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首个县域地勘基金成立,走在了全国前列,而且第一批8个大冶地勘基金项目成功入库,制订了“一矿一策”方案,着力探索“选区-选点-勘查-出让-开发”矿产勘查开发全链条新模式,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黄石市和湖北省地质局的支持下,地质一大队出资近4亿元筹建的湖北(黄石)地质博物馆,如今已入选全国首批地学科普研学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并先后参与了黄石市举办的四届矿博会,还开展了地矿科普教育、移动博物馆、教育研学等活动300余次,接待游客数量40万余人,服务黄石打造“中国科普胜地、世界地矿名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质一大队围绕湖北省铜、铁、金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新增三氧化钨14万余吨、铜78万吨、金58吨、铁矿石3300余万吨,分别占全省同期新增资源量的99%、83%、48%、41%,潜在经济价值近千亿元,支撑了宝武钢、大冶有色、三鑫金铜、华新水泥等省内骨干矿业企业高质量发展,为湖北省51020产业集群发展发挥了地质支撑服务作用。
  湖北省地质局党委书记、局长胡道银多次明确,要充分发挥地质专业优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勇当先行军,建功先行区,奋力展现新作为。地质一大队党委书记、队长吴昌雄提出,结合实际,运用“四比”工作法,即以四个维度衡量队伍的发展成效,一比历史,以具有优良传统的老一辈地质工作者为榜样;二比行业,全力争创全国一流地勘单位;三比先进单位,找出与先进单位之间的差距;四比未来,瞄准绿色发展等未来趋势。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地质一大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更好地发挥地质工作在保障国家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方面的作用。同时,该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回信精神。我们相信,聚焦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积极融入我国高质量发展大局,围绕湖北省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奋斗目标,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发挥地质作用”“平稳转型、精准定位、建强队伍、创新发展”重要要求,全面落实湖北省地质局“地质立局、科技强局、发展兴局”战略部署,地质一大队将取得更新更大的成绩。(中国矿业报)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