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国内新闻 > 公司 > >详情

为深井“把脉” 为开采“定心” ——矿冶青年创新引领“智能矿山”发展

发表时间 :2020-04-01 10:14:49 来源:矿冶集团

  你能想象到的最艰苦的工作情景是怎样的?在新疆哈图金矿,要从地表乘坐“电梯”下行1000米,走半个小时的水平巷道,再从开凿出的天井向上爬几十米的梯子才能进入低矮的采场;在山东三山岛金矿,近海海底采矿,头顶不远处就是海水,每一次爆破作业都要小心翼翼,防止诱发地压灾害,在高盐分腐蚀下,井下设备的寿命也大打折扣;在西藏甲玛铜矿,海拔高达5000米,别说工作,就连每一次呼吸都十分困难,人和设备常常出现高反;在新疆大明铁矿,由于地处哈密腹地,要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曲折驱车颠簸4个小时方可到达,还可能遭遇狼群……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有一个团队一直在默默奉献着,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新和汗水,建设矿山地压监测系统,为在一线勤奋工作的矿工们保驾护航,他们将汗水化在璀璨的矿石中,为新时代的梦想播种希望。他们,就是获得2017年~2018年度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的北京矿冶集团(以下简称“矿冶集团”)矿山工程研究设计所地压监测技术团队。
  这是一群有激情、有活力、有故事,可爱可敬的矿冶青年,在集团团委的带领下,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强院报国,成就人生,在矿冶行业奋力谱写着青春的华丽篇章。
  深井开采的“守护神”
  随着我国浅部矿产资源多年来的粗放开发,深井开采已成为未来矿业开发的必然趋势,而在深井开采条件下,受高地压影响,冒顶、片帮甚至岩爆等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这需要专业的团队和设备随时“感知”采矿作业区域的“风吹草动”,担当起矿山深井开采不可或缺的“守护神”。
  矿冶集团地压监测技术团队成立于2012年,致力于矿山地压监测方向的科技创新、产品研制、工程设计及工程总包服务,在地压监测相关研究与应用方面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甚至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些成功的取得,得益于团队中的每一位顶尖青年人才披荆斩棘、脚踏实地、不辞辛苦的付出。团队目前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11人,博士4人,他们毕业于行业顶尖高校,形成了多学科、跨专业的科技创新团队,全心全意地守护着矿山的安全生产。
  “地压监测业务是从采矿安全需求中衍生出来的,得到矿山的地压活动规律,对作业区的安全隐患进行预警,保障开采作业安全。进而,通过实时反馈地压时空演化规律,实现采掘、支护等井下作业的在线优化。”矿山工程研究设计所党总支副书记、副所长张达教授,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讲述着他们的工作内容。可以明显看出,在保障人员、设备安全和可持续开采的地压监测解决方案上,他与团队都信心满满。
  别看80后的张达年纪不大,但已是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中国-南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联合研究中心和中国-南非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细数他的荣誉和成果,需要几页纸才能勉强写下。谈及团队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张达教授及团队成员都有着别样的心情与感悟:“团队感觉很激动,一方面因多年在钻研、产品及工程应用上付出的汗水得到了肯定而倍感振奋,另一方面也因在地压监测方向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团队处于年轻化,要靠努力拼搏和协同开发,逐步实现‘卡脖子’技术的突破而动力十足。”
  栋梁之才的“孵化器”
  哪怕是一年出差300多天,哪怕是严寒酷暑,跋山涉水,远离妻儿,地压监测队的年轻人在工作面前总是很拼。
  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们这样强大的信念与力量呢?
  “一方面是因为‘团结求实开拓奉献’的矿冶精神已经融入到他们的血液里,另一方面更得益于集团团委的青年培养激励计划。”矿冶集团团委书记白兰表示,作为科技型中央企业,集团团委在集团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始终把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作为集团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支撑,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着力为青年的创新、成长与成才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肥沃的土壤,成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行业领军人才乃至国家栋梁之才。
  如今已是集团人力资源部主任的郑晓虎也是老团干出身,曾经在集团团委书记岗位上一干就是12年,每每回忆起那段共青团工作的难忘时光,他总是以团委当时专门设立的青年人才培养机制为自豪:“集团共青团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之一便是服务国家创新战略,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基于此,团委全力培养了一批国家和行业的科研领军人物,不仅给予待遇、发展空间的支持,还给予荣誉的肯定,让青年人知道组织时时刻刻在关注和期望他们的成长。”
  张达教授就是集团团委通过这个机制培养出的榜样人物。这样的榜样对青年人的激励效果非常明显。“张达副所长是我们身边的榜样。有榜样的激励,青年人干活也特别有劲儿、有奔头。因为对事业和工作的热爱,即使出差到偏远矿区、恶劣环境、没日没夜地工作也甘之如饴。”担任矿山工程研究设计所团支部副书记的90后女孩韦理云备受激励,她告诉记者,在普朗铜矿的地压监测系统建设时,从项目论证到后期实施,张达教授一直带领地压监测团队在建设工地上摸爬滚打,工地海拔3700多米,冬天大雪,需给车辆装上防滑链才上得去山。他们住在临时搭建的彩钢板房内,条件简陋,连卫生间也没有,要端着洗脸盆踏着雪到500米以外的水房去洗漱,每天还要和高反抗争,吃不下、睡不好。项目的一个地表沉降观测站需要在海拔4200米施工,不具备车辆进入条件,他们就用骡马驮着设备到山上安装。在一个暴雨的夜晚,他们还遭遇了泥石流被困在山上无法返回营地。井下安装的地压监测设备经常因井下大块矿石二次爆破作业而损坏,就像在战斗前线的枪林弹雨中工作。2019年,普朗铜矿项目成果被评价为国际领先水平,并获得了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集团团委为鼓励并激励青年人崭露头角,专门为刚入职的青年人设立了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集团办公室副主任唐铭鸿在郑晓虎担任团委书记期间就与其并肩作战,之后继任了团委书记一职。他告诉记者,加入集团不满3年的年轻人想要申报诸如国家级、省部级甚至集团级的科研项目通常是很难的,为发掘和培养青年人才,团委打破了条条框框,为青年科研人员量身定做了青年科技创新基金,让青年能在初入岗位的情况下就能够主持项目,有经费、有团队,可以大展拳脚、展示自我、锤炼自我。2019年,矿冶集团团委联合集团科技发展部和人力资源部,成功举行了首批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的结题验收会,在青年科研人员群体中赢得了良好口碑,育苗作用显著,已成为集团支持人才培养和强化基础研究的重要渠道之一。
  “青年科技创新基金只是团委工作的冰山一角。”矿冶集团团委副书记朱晓丹补充道,除此之外,团委还精心为青年人提供了职业生涯指导“套餐”,孵化栋梁之才。在集团制定的职业发展通道之中,专门设置了“破格体系”,鼓励年青人崭露头角、快速成才。同时,集团团委特别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定期组织青年干部培训,也创造条件让年轻人到一线、到艰苦的地方锻炼,不能做温室里的花朵,要通过现场的磨炼,提高实战能力和技术水平。
  “智能矿山”的领头雁
  “国外进口设备价格贵、进口周期长,数据分析售后服务跟不上,对国内用户技术垄断,无法进行二次开发。”矿冶集团团委副书记、矿山工程研究设计所所长助理余乐文博士说道,团队下定决心,一定要为矿山企业提供买得起、用得上、看得懂、信得过的专业化地压监测解决方案。
  矿冶青年十年如一日,通过坚韧的作风和拼搏的精神冲破了科学技术道路上的重重阻碍。从最早采用人工观测的现场标尺,发展到人工观测的传感器,以及自动监测的岩土仪器,到后来的声发射系统、微震系统,再到当前基于人工智能的多尺度地压监测综合解决方案,矿冶集团地压监测团队已逐步形成了以BSN矿用高精度微震监测系统和BSC矿山安全监测分析云服务平台为核心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其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风霜故事呢?“地压监测团队刚成立时一穷二白,没团队、没技术、没产品、没业绩,为了做好各项工作,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晚上太晚了就住在办公室,睡在沙发上,办公室的被子已经用了7年多。最困难的是夏天,晚上住在办公室蚊子会很多,为了防止蚊子咬,我‘发明’了在办公室搭帐篷睡的好方法。”张达教授讲到那段经历记忆犹新:“在技术攻关阶段,会议室的灯经常是彻夜长明,研发中心大楼值班室的值班人员也都会特意给我们留门,防止大半夜的被我们吵醒。”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达教授又对记者介绍了团队近期的成果:“地压监测团队成功研制了高灵敏度传感阵列、信号载流远传装置及井下能量自动捕获系统等成果,基于华为云及5G技术,结合人工智能分析,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2019年,我们又获得了中国-南非国际合作项目支持,重点攻关全自动微震监测技术,这将是国际上本领域的一项颠覆性创新成果!”
  团队瞄准了“智能制造”“智能矿山”等国家发展战略,通过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实现两化融合,为传统技术插上了创新的翅膀。余乐文博士说:“通过‘互联网+’,建立矿山安全监测云服务平台,地压监测技术团队可在北京办公室诊断全国各地矿山企业地压情况,实现矿山开采过程中‘安全预警-灾害防控’的立体监管,可以给矿山提供一份全面的‘体检报告’。”地压监测团队自主研发的设备成为“智能矿山”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使得中国矿业正在逐步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井下,不仅是矿工头上那束耀眼的灯光打破了黑暗,更有矿冶集团地压监测团队自主研发的设备时刻在为奋斗着的生命悉心守望。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