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国内新闻 > 公司 > >详情

地质技术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广西地矿局民生地质工作侧记

发表时间 :2019-04-18 14:06:51 来源:中国矿业报

  “广西1∶5万樟木街幅、大桂山幅、马宁圩幅、信都幅、铺门圩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近日在地层古生物调查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广西地矿局地质技术人员在测区首次发现了盾皮鱼、盔甲鱼亚纲、沟鳞鱼属和胴甲鱼目等化石,此外还新发现了较为完整的工蕨类植物。
  “这些鱼类化石和植物化石在测区泥盆纪地层的首次发现,不仅填补了本区中早泥盆世海陆交互相地层的鱼类和植物化石的空白, 更增添了与邻区地层对比的依据,从而使测区泥盆纪地层剖面更具有代表性和实际意义。”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五分院负责人说。
  从经济发展到民生保障,从环境保护到生态建设,如今地质技术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大放异彩”。
  石墨找矿实现新突破
  石墨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一直以来,广西未有石墨矿登记,对石墨矿的研究程度很低,相关的资料很少。
  随着广西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石墨烯产业体系,作为石墨烯产业的基础支撑,寻找石墨矿迫在眉睫。
  密林荆棘丛生、密不透风,东、西、北部三面环山,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18个……在恭城县进行野外勘查的时候,承担“广西石墨矿资源调查及潜力评价”项目任务的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第二分院技术人员在高山密林中不断寻找石墨的踪迹。
  2018年7月,从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传来消息,经过一年多来的野外调查,在桂东北芹菜塘调查区探获晶质石墨矿物量9.92万吨,实现了广西石墨找矿零的突破。
  “这次发现可为广西石墨烯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对石墨烯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该院院长潘罗忠说。
  2018年,广西地矿局根据铝、冶金等传统产业“二次创业”的总体布局,围绕推动有色金属新材料、石墨烯前沿材料、高性能稀土新材料、碳酸钙新材料等产业做大做强的目标,矿产勘查硕果累累。
  “地质+”显威力
  4月,南方开始陆续进入汛期地灾多发季节。
  对于广西地灾预警监测人员来说,如今可以端坐在南宁的办公室里,通过基于北斗云自动监测系统建立的地质灾害自动监测预警平台,对全区340余所中小学地质灾害隐患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实时监测分析。
  “应用北斗云技术监测地质灾害,可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发出精准数据预警,大幅度降低地质灾害产生的影响。”广西地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廖原说。
  从灾害地质到农业地质,从水工环地质到城市地质,从国土测绘到遥感地质,广西积极推进“地质+”,以技术服务社会。
  在南宁地铁施工现场,一端的技术人员控制着地质雷达发射接收一体天线在盾构隧道管片壁上按检测方案预先设定的测线移动,另一端的技术人员在雷达主机上进行同步控制操作,通过实时分析记录到计算机上的波列图等,对盾构隧道管片壁后注浆体等结构进行研判。
  通过实施地铁盾构管片壁后注浆质量检测项目,广西有色勘察设计研究院为保障南宁市地铁隧道项目的顺利施工提供了技术支撑。“盾构管片壁后注浆效果进行地质雷达探测这一检测技术可以高效、准确、无损地进行全覆盖的检测。”该院物探所所长马富安说。
  生态建设有亮点
  地处中越边境的广西靖西市,山清水秀,素有“小桂林”的美誉。近年来,随着当地铝工业的蓬勃发展,“南疆铝都”声名鹊起。
  排泥库作为保护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一旦泄露,其引起的生态灾难和群众纠纷后果难以估计。有一次,靖西某铝业生产企业排泥库疑似发生泄漏事件,当地的龙王河一片浑浊。
  根据环保和水文地质领域专家经过排查给出的建议,矿山开采现场得到治理,龙王河恢复了往日的清澈,企业也得以恢复生产。“排泥库的水文地质工程勘察,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参与调查的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原副总工程师肖尚惠说。
  如今的排泥库,湖面有齐腰的水草,芦苇摇曳、鱼翔浅底、野鸭出没、水鸟脆啼,一派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景象。
  近年来,广西将地质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以地质技术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是一项基础国情调查。自2017年新一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启动后,全国采集各类土壤、农产品等样品共70余万件,其中广西近13万件,约占全国详查总任务量的10%。
  从土壤重金属到土壤特征指标,从土壤理化指标到土壤可提取态,从农产品重金属到深层土,广西地质矿产测试研究中心到去年年底已超额完成5.5万件样品详查样品分析测试工作,位于各省(市、区)之首。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