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国内新闻 > 公司 > >详情

主动融入,瞄准需求天地宽——江苏省地矿局改革与发展观察透视之一

发表时间 :2018-09-17 10:50:15 来源:中国矿业报

  六十载风雨兼程,一甲子春华秋实。
  2018年,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以下简称“江苏省地矿局”)建局60周年。沐浴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披着一袭南风,中国矿业报记者一行五人近日来到了江苏这片热土。访金陵,下扬州,走淮安,上徐州;南至苏州古城,北到连云港畔,东闻东海澎湃浪涛的弦外之音,西探宿迁“第一江山春好处”的个中奥秘——由此,我们知道了为什么江苏民歌《茉莉花》可以远渡重洋,香飘万里;由此,我们摸清了为何江苏地质人可以乘风破浪,也可以逆风飞扬。
  60年来,作为地矿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江苏省地矿局深深地根植于江苏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弘扬地勘“三光荣”精神,发挥自身的人才与技术优势,为江苏省乃至共和国的地质找矿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立下了汗马功劳;自身也得到不断发展壮大,焕发了勃勃生机,磅礴出强大的发展后劲与广阔前景。
  特别是近几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挑战,面对国内外矿业形势下行,特别是地质勘查市场总体疲软、国家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持续下降这样的大背景,面对国有地勘单位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面对体制这一依靠自身难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江苏省地矿局一班人不等不靠,周密谋划,积极应对,行稳致远,果敢出击。
  他们根据地质工作的公益性、基础性、超前性、战略性等特点和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注重探索地勘单位改革的动力结构,将调整结构作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确立了“服务全面小康建设,提升幸福地矿水平”的工作主题,围绕“加强公共服务,更好履行地质工作职能;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激发地矿经济活力”两条主线,重点突出地质工作和地矿经济,有效实施“地质立局、改革兴局、创新强局、产业优化提升、开放发展和幸福地矿建设”六大战略,使地矿事业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地勘队伍既保持了和谐稳定的局面,又呈现出奋发向上的生机与活力。
  那么,地处矿产资源并不丰富的江苏省,地质工作为何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发展改革选择怎样的与众不同的路径?有哪些可资借鉴与学习的经验、做法?从本期开始,本报分四次刊出由本报记者赴江苏实地调研、采访并撰写的全面报道江苏省地矿局建局六十年特别是近五年来发展改革的经验与成果的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浩浩长江横穿东西,京杭运河纵贯南北。这一横一纵,成就了江苏这一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也铸就了江苏在历史中的格局。敢为人先,崇尚文化,脚踏实地,坚韧不拔……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承与融合,无疑是江苏经济建设一马当先的动因之一。地质人深得其中精邃,又推陈出新,与地勘行业的特点水乳交融,“创造、探索、先行、奉献”的新时代江苏地矿精神脱颖而出。
  江苏省在我国地质矿产事业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地质工作的摇篮”,不仅是我国近代地质学的发祥地,更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地质人才,其中众多骨干都成为了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中坚力量。
  1958年,江苏省地质局(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的前身,以下均简称“江苏省地矿局”)在新中国建设的起步阶段应运而生。60年来,江苏地矿人传承老一辈地质人求真务实的精神核心,大力弘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取得了一批辉煌的成果,为江苏乃至共和国的地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尤其是近几年,面对国内外地勘投入持续下降、地勘市场总体疲软的严峻态势,江苏省地矿局将调整结构作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坚持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和实际需求为导向,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地质工作的新要求,激发地矿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开创了幸福地矿建设的新局面。
  常言道: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更需有为。江苏省地矿局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公益性、基础性、超前性、先行性、服务性的特点,用了60年的时间,为国家为、为地方为、为人民为,在支撑、服务、融入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转型发展,也奠定了其在国家发展大局和江苏省经济腾飞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地灾防治尖兵,保障人民安全
  江苏是经济大省,同时又是自然资源小省,环境压力大。江苏地矿事业特别是地矿经济发展面临很大的挑战与考验。面对客观省情,江苏省地矿局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广义地质的概念,努力构建涵盖灾害地质、水土污染防治、绿色能源勘探开发、矿山地质、旅游地质等领域的广义地质工作服务体系。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是地质队伍的社会担当的重要体现,这一点,在江苏省地矿局体现得尤为明显。2017年,该局勘查技术院担纲的“盐城市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环境保护技术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也意味着,连同2015-2016年依托该局局属有关单位挂牌的8个市级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环境保护技术中心,该局已完成了全省地质灾害防治网络布局。两年多来,9个应急中心共对江苏省900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排查、巡查、核查3000多次,对71个隐患点进行了应急勘查和抢险施工,对58个隐患点开展了监测工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依托这9个中心为基础平台,将全面提高全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也将为地方的地灾应急排查和抢险治理工作作出积极贡献。这也是江苏省地矿局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支撑,是履行公益性职能、体现社会责任担当的创新实践。”江苏省地矿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以南京市为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依托地质一队成立的南京市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环境保护技术中心,自筹建之初就开始整合多方资源,致力于建设一套符合南京市实际的智慧型全自动监测系统。基于地质一队的技术能力,该中心研发的南京市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及手机APP、南京市典型滑坡智能监测预警示范工程、城市轨道安全风险监控系统等一批深度融合了大数据技术的网络监测预警平台目前已经上线服务,为南京市开展智能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轨道安全风险监测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加挂“镇江市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环境保护技术中心”的地质三队也是一支不得不提及的队伍。上世纪90年代初,因为成功监测预警云台山大滑坡,实现损毁300余间民房、但未死伤1人的奇迹,让三队名声大噪。而在2016年7月初该队成功监测并抢险的松林山滑坡的故事却鲜有人知。
  据该中心工作人员回忆,由于连续强降雨天气,技术人员在S308省道松林山路段进行实时监测时发现,松林山边坡有明显变形滑动迹象,整体滑移土方量超过30000立方米。而中石化苏南五市成品油输油管道就埋在松林山坡下,此时的管道已经出现了约30厘米的变形,若是这几万方土滑下来,不仅会对输油管道造成严重破坏,让苏南五市面临油慌,更有可能引起输油管道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
  发现险情后,该中心立即通知了当地政府和中石化石油输送管道公司,并迅速启动了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订了应急处理方案。经过两天三夜的不间断监测和紧张抢险施工,现场滑坡变形得到控制,输油管道复位回弹,保护了输油管道及道路的安全,将一场灾难成功地扼杀在摇篮之中,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管道公司的高度赞誉。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是‘越干越舒坦’,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那种成功之后的成就感让我特别满足。”中心副主任王威对记者说,他所做的工作,能让老百姓安心、能让政府部门放心,能够有效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正是促使他继续坚持和努力的初心。这番话一语道出了江苏省地矿局各地灾中心广大职工的心声。对于他们来说,是职责所在;对于当地百姓来说,则是吃上了一颗“定心丸”。
  推进矿地融合,拓展服务领域
  推进地质矿产和土地管理融合,是新形势下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的国土资源管理重大创新探索,也是科学配置国土资源、推进国土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如今,“矿地融合”已成为江苏省地矿局一张响亮的名片,也是新形势下江苏省国土资源领域一项重要的探索创新。
  特别是在2017年,原国土资源部、江苏省政府在关于《江苏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的复函、实施通知等有关文件中对“矿地融合”均进行了明确要求;2017年6月,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发布《关于创新矿地融合工作的意见》,首次界定了“矿地融合”的内涵,提出了工作目标,并分“面上统筹推进,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局部先行先试,探索‘矿地融合’实现路径”,“探索完善政策标准,构建融合制度体系”等三个战略梯级部署实施。
  江苏省地矿局以“矿地融合”作为开拓地质工作服务领域、推进地质工作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主线,大力加强与各级地方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业务对接,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实施,在城市地质调查、矿山环境整治、土地复垦等方面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徐州是一座有着辉煌历史的矿业城市,也是江苏省惟一的煤炭基地和资源型枯竭城市。煤炭产业的发展,既让徐州在煤炭行业鼎盛之际享尽了“华东煤都”的荣华富贵,也让徐州在煤炭败落之时饱尝了“矿衰城破”的切肤之痛。但今天的徐州已经发生了巨变,鸟语花香、绿茵遍地,成为了江苏省“矿地融合”的典范。这其中,江苏省地矿局功不可没。
  江苏省地矿局地质五队就在徐州。根据《徐州市国土资源创新矿地融合工作方案》有关需求,五队积极参与、承担了徐州市国土规划工作任务,投身国土资源综合治理,为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地质环境评价和基础地质保障服务;开展了徐州市采煤塌陷地调查评价、废弃露采矿山耕地及建设用地潜力评价,为矿区开发整治和土地盘活再利用提供保障;还参与了矿山地质环境详查工作,全面查清徐州市在采和废弃与关闭矿山存在的地质环境、地质灾害问题,为后期的综合治理奠定基础;此外,还积极投身矿地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在以徐州沛北五镇两区和铜山茅村为代表的矿地融合发展示范区,深入开展了矿产资源勘查、土地利用现状与地质环境调查等基础性工作。在城市地质工作方面,地质五队也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与江苏省地调院共同承担的徐州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历时3年圆满收官,下一步将根据计划,在已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徐州地区富硒土异常区详查等项目协作和相关研究。
  而由地质环境院在2016年底启动承担的南通城市地质调查项目,是该院首次独立承担的大型地质调查项目。据了解,该调查工作贯穿于南通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全过程,计划在南通市城市地下空间、城市浅层地热能资源、海绵城市降雨入渗能力等调查评价基础上,研究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效应,研究地下水水源热泵空调系统长期运行过程中热平衡发展趋势,研究建筑荷载和地下水开采叠加作用对地面沉降影响,开展多资源协调开发利用研究。通过以上创新性研究,进一步提升南通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水平。
  有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项目对于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和新型城市化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和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南通市建设绿色、智慧型城市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项目完成后,将为江苏地矿在城市地质调查领域完成技术储备、实现经验积累,提供良好的借鉴,并有效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除此之外,地质二队完成了常州市首个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合并方案,在达到地质灾害隐患整治目的的同时,更加科学地改善矿山地质环境并提高土地的质量与利用率。多家地勘单位在多地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放射性环境调查、苏北五市土壤详查等工作,相关项目成果也已经融入了江苏省国土资源“一张图”;完成了一大批区域性压覆矿产资源评估调查、区域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矿山地质服务类项目,为省国土资源管理“放管服”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撑……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江苏省地矿局将进一步完善矿地融合新路径、新机制,延展地质工作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的广度和深度。除了稳步推进城市地质调查、生态环境修复、农业地质等工作外,还要着眼生命共同体建设,主动谋划参与山水林田湖草多门类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拓展新兴地质服务领域,以质量更优良、内容更丰富、方式更便捷、响应更快速的地质技术保障,开辟江苏地质工作转型升级、服务发展的新境界。
  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地方建设
  在记者的采访中,很多人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地勘行业面临的困境时都是记忆犹新、唏嘘不已。也正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江苏省地矿局开始了在困局中谋求多元化发展的路子。
  对于长期从事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地质工作的地矿人来说,在困境中究竟该怎么转型、如何发展,在当时可以说是难倒了很多“英雄汉”。江苏地矿人充分依靠和发挥自身地质专业优势,乘着江苏省经济高速发展的东风,主动作为,谋求生机,以服务和支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等为开始,主动涉足到地质工程勘察和施工领域。
  “2002年,在经历了地勘单位属地化改革和将近10年时间的探索性调整后,江苏省地矿局提出了开展广义地质工作的理念,并按照这一理念不断拓展地质工作的内涵,使我们走上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该局机关一名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地质工作具有基础性、先行性、公益性的特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地质工作的支撑作用,这也为地勘队伍开拓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队部坐落在苏州的地质四队,在服务苏州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赢得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在苏州城市交通轨道建设的起始阶段,打下轻轨勘察第一钻的,正是四队;在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关键阶段,实施突击勘察,为园区招商引资赢得宝贵时间的,也是四队;完成苏州市区几乎所有桥梁、高架桥的地质勘测工作的,还是四队;在苏州轻轨4号线建设工期紧张之时,当地政府更是直接委托,四队出动了100余台钻机开展大会战,在短短3个月内完成了全部42千米地铁线路的工程地质勘测和资料汇交工作。
  身处南京的地质一队,自1984年就进入了工程地质勘察领域,30多年来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涉及民用建筑、工业厂房、港口码头、公路、铁路、管道、水利、市政等多个领域,参与了南京轨道交通勘察、南京市江北国家新区规划勘察、河西新区规划勘察,还完成了南京紫峰大厦、南京世贸中心、江苏大剧院等多个标志性建筑的勘察任务。
  同在南京的勘察技术院,多年来更是承担实施了全国90%以上核电站的选址工作,承担了全国中石油中石化20%以上的管线探测工作等,数百项成果获得部、省、局嘉奖,十余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著作权。
  被誉为“水上铁军”的水文海洋院,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祖国改革发展的号令吹到哪,他们的勘测脚步就前进到哪。尤其是在沿海、沿江大量的桥梁、码头等基础性设施项目的实施中,他们把“铁军”招牌磨砺得光鲜亮丽,完成了港珠澳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等一批东部沿海地区70%以上的跨江跨海大桥、隧道工程勘察。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步伐,该院走出国门,勘测项目分布亚、非、拉、南美洲的20多个国家,项目涉及道路桥梁、铁路、机场、港口码头、油气管道、输电线路、水电站、燃机、水资源评价等多个领域……
  在江苏省地矿局属各地勘单位的“履历”上,这样的例证实在是不胜枚举。在坚守地质工作主业的同时,该局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积极拓展地质服务领域,开辟了地质工作新的空间,局属各地勘队伍也以过硬的业务素养和技术实力,为各地建设发展贡献力量,在这片热土上立起了“江苏地矿”的品牌。
  加强矿产勘查,实现找矿突破
  历史上的江苏省地矿局,是一支找矿劲旅。以该局地质四队为例,该队先后为国家发现和探明了可供开采的高岭土、铜、铅、锌、银、萤石等大中型矿床20多个,其中观山特大型高岭土矿、东山煤田的发现曾荣获了原地矿部找矿一等奖。因为找矿成绩突出,四队先后被原地矿部授予“地质找矿重大贡献单位”、“地质找矿功勋单位”等荣誉称号。
  近几年,江苏省地矿局根据矿业发展的新形势,全力推进新常态下地质工作、地矿经济转型升级,地质工作的阶段性主攻方向有所调整,地质找矿虽然不是全局业务工作的主要方向,但保障国家资源能源安全的使命和责任依然在肩,取得了一系列找矿新突破:地质五队在苏北的金刚石找矿取得重要进展,已发现了5颗原生金刚石,还发现了金伯利岩、隐爆暗色岩筒等指示性岩体;地质六队在东海县彭宅矿区开展的金红石普查,已圈出了12个石榴子石矿体;二七二队顺利完成了溧阳市桂林山地区铀矿地质调查和江西省南城县蔡田、崇仁县下庙前金矿普查;多家单位进一步加强了地热、浅层地温能等清洁能源勘查……
  在采访中,该局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时代的地质工作任务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江苏省地矿局在不断拓展广义地质工作内涵的同时,将继续推进矿产勘查合理布局,按照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努力做到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的绿色勘查。”
  创新发展理念,经济量质并举
  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其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地质工作也应该在新时代中找准定位,推进创新发展。
  对此,江苏省地矿局领导班子有着自己的考量:“不久前,地质勘查资质正式取消,这从侧面释放出地勘行业深化改革的信号,也昭示着新时代地勘队伍既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也面对着深刻的变革挑战。总体来看,地质工作在发展大局中的先行性、基础性地位没有变,‘强富美高’新江苏实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丽中国建设对地质工作的需求显著增强。以服务绿色发展、保障生态安全为导向,地质工作正在发生一系列的深刻变化,呈现出系统、综合、定量、立体、新型、智能、绿色、惠民的鲜明时代特色。”
  在《江苏省地矿局“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中,针对如何提质增效,做实做强地矿产业经济,也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健全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目标,进一步厘清产业定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适时推进产业整合,提升重点产业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从注重增长速度转变到注重发展质量上来,转变发展方式,依靠创新驱动,促进地矿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据记者了解,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也明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江苏作为东部发达省份必须扛起的重大责任,必须坚持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六个“高质量”。可以说,这也为江苏省地矿局今后几年“如何保持地矿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指明了方向。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推进江苏地矿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国家要求、服务地方发展的使命,更是江苏省地矿局探索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江苏省地矿局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下一步,要准确把握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要求,深化“产业优化提升”战略,在放大优势效应、巩固提升主体产业的同时,推进绿色发展和高层次开放发展,培育优化新兴产业和制造服务业。
  我们有理由相信,江苏省地矿局在历经60年的风雨后,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进取的精神,不断提高地质工作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以新的作为为新时代地质工作转型提升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