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国内新闻 > 公司 > >详情

创收 80 亿!浙江地勘局转型为何如此成功?

发表时间 :2018-04-02 09:02:16 来源:桔灯勘探

  近日,浙江省地勘局召开了2018年工作会议,总结了在过去的5年里,浙江省地勘局紧紧围绕抓改革、促转型,调结构、稳增长,防风险、提质量,强作风、促和谐这一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地勘工作融入到全省大发展环境中,积极推进地勘产业转型升级,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批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为城市建设和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地质资料;为国土整治、环境保护、除险安居3年行动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地质科学技术支撑,开创了地勘事业转型发展的新局面。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全局总利润年均递增4.9%以上;国有净资产年均增长11.6%以上;上缴税金年均增长6.9%以上。2017年,全局总收入突破80亿元,总利润达到3.9亿多元,生产增加值达到22亿多元,全年新签合同总额92亿多元,同比增长26.7%。
  转型之初
  近几年来,面对地勘市场下行压力,特别是地勘投资下降、市场环境低迷、竞争激烈等不利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浙江地勘局始终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抓手,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地质勘查业、地质公益事业和地勘延伸业继续保持协调平稳健康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其次,从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浙江的地质工作在面临市场下行压力冲击时,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突破资源瓶颈的机遇;缓解环境约束的机遇;加快产业升级的机遇。
  还有,该局地勘工作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隐忧。一是体制机制不顺。作为全省地质工作的主力军,该局在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方面却难以有所作为。随着事业单位改革和规范化管理的逐步推进,事企混合双轨运作的体制机制日益受到束缚,地勘单位纯公益性的定位与实际从事商业性市场活动的矛盾难以统一,管理缺位及越位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二是改革方式不明。全面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采取何种模式、经过什么途径还尚未明了。目前,全国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路子多样,但从浙江实际来看,都难以照搬照抄。如何改、怎么改、何时改将是该局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
  转型动作
  2017年,该局在新的一年中,着力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做精矿产地质
  加快推进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组建高效精干的地质找矿队伍。完善重点勘查区找矿方案,重点做好新兴产业、环保产业、高精尖产业所需矿种的研究与勘查,做好国家急需紧缺矿种的深部找矿研究工作,在贵金属、新能源等国家战略性矿种,地热、干热岩、温泉等地方政府关注矿种,新兴产业所需矿种以及萤石、叶蜡石等浙江省优势非金属矿上狠下功夫。继续梳理现有自主矿权,提升矿区的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探索矿业权与勘查服务分离,培育大型矿业企业集团。
  2.做好海洋地质工作
  推进浙江海洋地质勘探事业发展总体规划,探索海洋地质产业生态链,初步建立起服务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海洋地质项目库,促进海洋地质勘探产业发展。推动舟山服务基地和码头基地建设,启动省海洋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海勘船建设前期工作。拓展海洋地质项目渠道,抓好舟山市、嘉兴市海岸带重点区综合地质调查与监测项目和舟山渔山绿色石化基地海域工程地质调查与评价项目等工作。深化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单位战略合作,提供好产品,助力沿海经济社会发展。
  3.做专城市地质
  组织实施好现有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做优宁波、温州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加快构建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新机制,加强城市地质基础理论研究,努力开拓三维城市地质调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下管廊建设、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监测、城市活动断裂调查与监测、城市地面塌陷调查与监测等新项目。通过以“一个项目开拓一方市场”的要求,造就技术领头人,培养一批骨干。
  4.做大环境地质
  从地质工作以资源为主,转向资源环境并重。积极参与浙江“711”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工程,做大农业地质市场,努力走出地质工作服务农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加大旅游地质需求供给,配合地方政府地质遗迹调查、地质公园申报。促进“实验测试、测绘与地理信息、物化探”转型升级,加快测绘与地理信息深度融入大地质工作,打造现代化检测机构,推进物化探工作服务领域拓展。
  5.做强地灾防治专业支撑服务
  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三年行动的总体部署,主动服务地质灾害重大隐患点村庄避让搬迁和综合整治工作。组建省内地灾防治专业化队伍,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水平。推进地勘单位与驻地政府部门应急联动,发挥好地灾应急中心作用,全力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技术保障工作。配合省国土资源厅做好“送科技下乡”活动,为平安浙江建设发挥好专业技术支撑。
  6.转变地勘支柱产业发展方式
  积极承接政府主导性重大建设项目,强化自营,提高现代企业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总承包项目、PPP项目和大项目的比重。推进跨界发展,精心选择服务领域、地域、合作伙伴,加强与大型企业、设计院等大客户的战略合作关系,努力在轨道交通、水利水电、能源、新测绘等领域实现重大进展。加强资质体系建设,提高高等级资质的比重并优化资质的配置,打造有特色的产业链。科学划分事业和企业之间的人财物配置,有序推进地勘单位下属企业资源整合,逐步形成一个地勘单位下属一家或若干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探索内部专业化联合,增强局系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7.切实提升地勘人才科技水平
  加快人才结构转型,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各单位创造条件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继续推进与中国地科院、青岛海地所等单位的项目合作。积极申请增设海洋地质专业中高级任职资格评审,补齐海洋地质专业中高级人才紧缺的短板。落实人才培养措施,继续推行“师带徒”制度,启动各专业领域领军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细化分解“1226”人才培养指标。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制定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办法,重视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应用和仪器设备更新升级,研发配置重点领域仪器设备,提升单位综合实力。
  成果总结
  1.找矿成果持续提升
  提交可供勘查开发的矿产地30余处,发现有良好找矿前景的矿产地20余处和一批新的地热勘查开发基地。其中浙江庆元荷地大型稀土矿获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安吉蒲芦坞萤石矿获评全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2.服务领域逐步提升
  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浙江省“八大万亿”产业,构建大地质格局,积极开展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海洋地质、灾害地质、旅游地质和地质遗迹保护等工作,做优地勘延伸产业、做好民生地质公益事业。2017年在参与地方政府地质灾害防治中,累计排查隐患点2728个,勘查设计675个,工程治理59个。承担了全省近50个县(市、区)“711”土地质量地质调查项目,并在海绵城市、地下管廊和人防工程等领域实现新突破。“浙江地勘”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3.科技创新有效提升
  先后与16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企业集团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组建国土资源部黏土矿物重点实验室、中国地大浙江研究院、专家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大师工作室等孵化基地,培育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各1家。实施科研项目100余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荣获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科技奖48项以及一批国家专利、工法,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省级工法。
  4.队伍素质全面提升
  落实“1226”人才工程,全局高级及以上职称1200多人,中级职称1600人,各类注册师近千人(次);成功引进“省千人计划”人才1名,2人分别入选国土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和杰出青年科技人才,3人分别获评省勘察大师和全国能源化工系统大国工匠,4人入选省15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
  5.改革力度有序提升
  按照事企分开、管办分离要求有序推进局属事业单位内部事企分体运行,系统内组建首家集团公司并运营良好。积极推行人才新政,经省编办批准组建浙江海洋地质调查大队,海勘服务基地已在浙江舟山基本建成。首家核工业井巷建设集团集团化升级优势显现,发展后劲较足,2017年累计签订合同48个,合同金额达10亿多元。
  6.生产环境规范提升
  以健全制度、创新管理为抓手,大力加强安全生产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建设,安全监管、技术支撑、技能培训、应急救援和信息化等体系建设,安全生产工作各项任务顺利实施,生产环境明显改善,职工安全素养和意识大大增强,事故防范能力大大提高,质量与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逐年提升,近5年全局系统无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7.党建基础创新提升
  地勘党建“五五工程”扎实有效,在局系统全面开展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效益(能)型“五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目前全局已创建示范党支部27个。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全面落实,深入推进党建带团建工建活动,党建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
  8.和谐地勘不断提升
  建立并坚持“八联系”工作制度,持续为基层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帮助基层办实事近100件。扶贫帮困、选树最美典型、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局系统2个单位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个单位分别荣获“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和“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14个单位分别获得省级文明单位、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和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