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国内新闻 > 人物 > >详情

朱训:弘扬“三光荣”精神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发表时间 :2013-03-20 09:16:28 来源:


    
     2012年12月4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于地质战线来说,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最好的行动,就是坚持传承与大力弘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
  “三光荣”精神是地质勘查行业广大干部职工长期为国探宝和奉献的结晶,是鼓舞和影响几代地质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多年来的实践证明: “三光荣”对于发扬地质队伍优良传统,培养敢打硬仗的地质队伍、推动地质文化建设,促进地质事业科学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三光荣”精神的提出和发展
  “三光荣”精神是1983年3月21日在经国务院批准召开的全国地质系统基层模范政治工作者表彰大会正式提出的。
  在表彰大会召开前夕,地矿部政治部的同志们向原地矿部孙大光部长和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朱训反映:有些地质队员对已有的“以地质为业,以深山为家,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口号有不同看法。认为“以地质为业”可以,但把家长期安在深山里,孩子怎么上学,家属怎么就业啊……针对这些议论,部领导当即确定用一个更为恰当的口号代替原有的口号。经大家研究与讨论,综合各方面意见,党组决定,用“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口号代替原来的口号,以凝聚力量、鼓舞斗志,推进地质事业的快速发展。随后,在这次表彰大会上朱训同志代表部党组在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在全国地质系统深入持久开展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教育。”这个口号立即得到与会副总理王震等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在总结多年实践和“三光荣”精神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又把“三光荣”高度概括为“光荣在于奉献”。
  199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为地质工作者纪念碑题词“献身地质事业无尚光荣”。其间,为弘扬“三光荣”精神,地质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经常性开展“三光荣”思想教育、定期表彰优秀工作者和先进单位、“三光荣”与解决实际困难有机结合的规章制度,使“三光荣”持续为地质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上的动力。
  2006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要求继续倡导和弘扬“三光荣”精神,地质人要树立起“为矿而生,为矿而喜,为矿而忧”的历史使命,为新时期持续开展“三光荣”精神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
  2012年6月21日,李克强同志在会见全国模范地质队先进事迹报告团时说:“要弘扬地质工作者牢记使命、献身事业的优良传统,大力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立足国内增强资源保障能力,更好地服务现代化建设。”
  二、“三光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
  1.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土地革命时期,长征的胜利就是艰苦奋斗的结果。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论述解放区与国统区的对立和区别时指出:“艰苦奋斗,以身作则,工作之外,还要生产,奖励廉洁,禁绝贪污,这是中国解放区的特色之一。”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胜利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毛泽东从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他又指出:“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在长期的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将艰苦奋斗突破了思想、品德的领域,上升到了政治层面和大政方针的范畴。
  2.艰苦奋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能不提倡、实行艰苦奋斗。中国如果不普遍地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就不能达到。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在报告中继续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精神动力。中共十八大又再次强调艰苦奋斗。由此可见,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年代,我们要取得胜利和成功都离不开艰苦奋斗这一强大精神动力。
  3.“三光荣”精神体现了我党艰苦奋斗的优良光荣传统。地质找矿工作多是在深山老林、戈壁沙漠、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艰苦环境中开展。这样一个行业的自身特点就必然要求地质工作者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作风,必然要求开展“三光荣”精神教育。这种“三光荣”精神既是对地质人艰苦奋斗传统的传承,也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在地质系统的具体化。
  地质人“三光荣”精神的形成还与大批军人转业到地质队伍中后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急需各种被誉为“工业的粮食”的矿产资源。中央决定成立以李四光为部长的地质部后,脱下戎装到地质部任副部长、党组书记的何长工老将军和从军队抽调的大批军人到地质系统参加地质找矿,这为地质系统继承我党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和作风创造了有利条件。
  4.“三光荣”精神是大庆铁人精神的发扬。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艰苦卓绝的大庆石油会战中形成的以王进喜为代表的“铁人精神”,说到底就是“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大庆会战胜利成功后,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学大庆”、“学铁人”的热潮。“三光荣”精神正是“铁人精神”在地质系统的体现。
  三、“三光荣”精神打造了一批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在“三光荣”精神武装下,全国地质战线涌现了一大批体现“三光荣”精神的先进典型。他们在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不同岗位为地质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如:
  1.20世纪80年代的以全国劳动模范、活着的“铁人”王守忠为队长的原地矿部西北石油地质局6008钻井队。在“三光荣”精神统率下,他们以铁的意志,艰苦奋斗,顶着烈火高温,风餐露宿,终于1984年9月22日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沙参2井中钻出了高产油气流,首次实现我国海相油气勘查的历史性重大突破,为在中国西部开辟新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作出了重大贡献。
  2.1992年全国有92个地质勘查单位被授予“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荣誉称号。被授予“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荣誉称号的92个地质勘查单位代表受到了时任总理的李鹏同志和时任副总理的姚依林同志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这92个地质勘查单位都是践行“三光荣”精神、在地质战线上作出突出贡献、功勋卓著的地质勘查单位的卓越代表。
  3.2007年有121个地质单位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先进集体”称号。这是在新世纪国家对地质战线广大职工继承和发扬“三光荣”精神的肯定,是对地质行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肯定。
  4.2011年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和大队党委被国土资源部、中共浙江省委分别授予“全国模范地质队”荣誉称号和“地勘先锋”荣誉称号。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自建队50多年来,一代代地质工作者始终践行着地质人“三光荣”精神,在被称为“浙江西藏”的丽水等地区实现了重大找矿突破,为我国地质找矿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土资源系统和地勘行业树立了精神示范和行为标杆。
  四、“三光荣”精神必将继续推动地质事业科学发展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和国家的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地质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地质行业面前的重大课题。
  目前,我国大宗矿产品供应仍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消费的需求,对外依存度居于高位,资源安全存在隐患,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任务艰巨。如,铁矿石对外依存度2011年为56.4%;石油对外依存度2011年为56.7%,2012年进一步达到了58.7%。可以预期,今后大宗矿产品的供需缺口还将逐年扩大。
  面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国家组织实施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这为地质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为广大地质工作者提供了大显身手、贡献聪明才智的机会。同时也要求,地质战线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要大力弘扬新时期的“三光荣”精神,积极投身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探明更多矿产资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满足国家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贡献力量。
  “三光荣”精神强调的无私献身、艰苦创业、开拓实践、建功立业的道德品质,在内容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致的,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光荣”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是奋发有为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地质事业的具体化。
  在纪念“三光荣”精神提出30周年的新时期,地质战线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大发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大力弘扬新时期地质工作者的“三光荣”精神,积极投身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更好地推进地质行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地质队伍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坚持倡导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埋头苦干、精益求精、艰苦奋斗、扎实工作的精神,推动地质事业科学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资源保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