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国内新闻 > 人物 > >详情

朱训:阶梯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态势的基本特征

发表时间 :2016-03-31 14:55:08 来源:

  原地矿部部长、中国矿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朱训:阶梯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态势的基本特征。
  朱训,全国政协第八届委员会秘书长、原地质矿产部部长、中国矿业联合会名誉会长。著有《中国矿情》、《中国矿业史》、《江西德兴斑岩铜矿》、《地质科学与地矿产业》、《探索求真奉献》、《地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丛书(十卷本)》、《朱训论文选(矿业等十卷)》、《找矿哲学概论》等十种著作,他是找矿哲学和地学哲学学科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地质矿产事业的重要领军人。今天,在矿业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推荐朱训于2014年4月22日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的"阶梯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态势的基本特征"一文,此文得到几位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
  朱训提出的"阶梯式发展论"认为发展不是直线型的前进运动。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运动。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平衡是发展的普遍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在某个或某几个台阶内部会出现一些波动,但总体上呈阶梯式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向前发展。了解这个特点,有助于理解目前我国经济呈"新常态"式的发展态势,有助于理解"新常态"是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现将这篇文章转录如下。
  阶梯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态势的基本特征
  阶梯式发展论认为,发展的客观规律总体上是要分阶段地循序渐进的,在一般情况下阶段是不能跨越的。但是,每一个阶段的时间跨度可以通过改革创新来加以缩短,也不排除在某个大的历史阶段内部在具备一定客观条件的情况下实现局部跨越式发展。正如十三大所指出的那样,在现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达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因为它是实现生产社会化、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唯物辩证法认为,宇宙万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而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又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与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成功指导实践行动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十二个以"五年计划"、"五年规划"为标志的小台阶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阶梯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态势的基本特征。中国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腾飞,与坚持遵循阶梯式发展规律指导经济建设是分不开的。
  阶梯式发展是物质世界运动和人类认识运动的重要形式
  阶梯式发展是指客观事物随时间由一个台阶跃进到另一个台阶的发展,是客观物质世界运动的重要形式,也是人类主观认识运动的重要形式,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广为常见的一种现象。如自然界中生命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与更替、经济活动中的阶梯气价、阶梯水价、阶梯电价,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上下楼梯等都是阶梯式发展的典型范例。
  阶梯式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此点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论及的"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这两种发展形式特点是一致的。但是阶梯式发展与"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这两种事物发展形式的重要区别是阶梯式发展总体上没有"波浪式前进"发展形式中系列出现的"波峰"与"波谷"之分,而只是在台阶内部可能出现有一些波动;也没有"螺旋式上升"发展形式中那种"前进式上升"与"复归式上升"之分。
  阶梯式发展论认为,发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过程是由相互衔接而又具有不同质的阶段组成。在每个阶段内部,通过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而进入新的阶段。发展就正是通过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量变到质变而跃进到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来实现的。
  阶梯式发展论还认为,发展的客观规律总体上是要分阶段地循序渐进的,在一般情况下阶段是不能跨越的。犹如中国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要实现共产主义就要经过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我们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十三大所分析与认定的那样是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正是从这个实际出发分阶段地来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但是,每一个阶段的时间跨度可以通过改革创新来加以缩短,也不排除在某个大的历史阶段内部在具备一定客观条件的情况下实现局部跨越式发展。
  遵循阶梯式发展规律指导中国经济建设是党的一贯方针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的社会形态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迈上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台阶。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是摆在党面前的新的历史任务。我们党深知在中华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既是一项空前未有的伟大而又艰巨的任务,又是一个极其漫长而又曲折复杂的探索过程,有很多很多新的问题和未知因素,有待我们通过反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解决。就要如同爬楼梯似的,分阶段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阶梯式地向前推进。所以,遵循阶梯式发展规律客观上就成为我们党指导中国经济建设的一贯方针。新中国成立65年来,历史清晰地表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渡阶段、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阶段等三个大的历史阶段进程中,中国经济建设正是通过十二个以"五年计划"、"五年规划"为标志的小阶段一个一个台阶地向前推进,从而促成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经济实力登上三个大台阶。
  社会主义建设过渡阶段中国经济迈上第一个大台阶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经历了为期6年的过渡阶段。这6年又分作两个小的阶段。前三年即1949年至1952年是为期三年的恢复国民经济阶段,后三年即1953年至1956年重点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阶段。
  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和团结奋斗,在西方封锁和胜利进行抗美援朝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到1952年底,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达67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77.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45%,农业总产值增长48.5%。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提高70%左右,各地农民的收入一般增长30%以上。可以说这个时期,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初步得到好转,成为新中国经济建设起步的良好平台。
  1953年至1956年间,在开始制定与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同时,完成了对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社会形态自此迈上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台阶。这个时期的建设基本上是在没有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基础上进行的。共兴建900多个大中型项目,其中包括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期间,不仅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和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在经济中占据了领导地位,我国经济水平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956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028亿元,为1952年的1.51倍,中国经济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为我国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中国经济再上新台阶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次代表大会"分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页)。自此,我国进入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党的八大制定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针政策,此前毛泽东主席作了对建设社会主义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论十大关系》报告,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这个时期的发展在取得不少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波折。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所说"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当时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八大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页)。
  1957年至1978年这22年间,我们党和政府坚持按照五年一个小阶段制定与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来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逐步形成一个定型的制度。这一时期,建成投产数以千计的大型建设项目,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大庆石油会战的成功结束了靠"洋油"过日子的历史,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沿海、沿江和内陆地区都形成了一批工业中心,城乡人民生活有了进一步改善。1978年,全国GDP总量达3624.1亿元,为1956年1028亿元的3.52倍。中国经济水平和整体经济实力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和实现飞跃的平台。
  鉴于如何在中华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经验,所以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只能在探索中前进。由于主客观方面的一些原因,使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如邓小平同志所讲的那样,"遭到了严重挫折"。就"阶梯式发展论"而论,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大的阶段内出现一些波折是正常现象。如究其引发遭到严重挫折的原因则主要有两个方面。从客观方面讲,前苏联撤回援华专家和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从主观方面讲,除"十年文革"带来的严重影响外,一度指导方针上的急于求成,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等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超越阶段、违背阶梯式发展的客观规律企求实现跨越式发展,吃上"共产主义大锅饭",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阶段中国经济不断跃上新台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拨乱反正,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并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自此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这个阶段与继续通过以五年为一个阶段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还提出了以10年、20年、50年为期的几个大阶段的中长期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用20年时间使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奋斗目标。20年是从1981年算起到2000年分为两个阶段。前10年打基础,后10年高速发展。
  1987年4月30日和8月29日,邓小平同志在先后会见匈牙利工人社会党领导人和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期间,从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角度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在肯定十二大提出的用20年时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目标的同时,还提出到21世纪中叶使我国经济再上一个大台阶,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同年党的十三大把"三步走"发展战略写入报告之中作为党的中长期奋斗目标。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可以说"三步走"发展战略是一个典型的阶梯式发展的实例。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在报告中继续提出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成功实施了"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四个五年计划。2000年,中国经济又跃上了一个大台阶。全国GDP总量达到99214.6亿元,为1980年的4545.6亿元的21.8倍,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小康水平,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280元和2253元,分别为1980年的477.6元和191.3元的13.1倍和11.7倍,大大超过了预定翻两番的目标要求。这是中国经济建设的奇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进入21世纪之后,党中央按照十六大的部署,继续按"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目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生活从温饱发展到总体小康,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生态文明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辉煌成就。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总结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时说,"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这一系列的历史性变化清晰地呈现了阶梯式发展的特点。
  党的十八大为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目标,提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再翻一番。
  习近平同志就任总书记之后,继续坚持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他于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一个振奋人心、凝聚力量的号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并明确按"两个百年"两个大的阶段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到2021年建党一百年时,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再翻一番的奋斗目标;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自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正满怀信心地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纵观1949年以来的中国经济建设,尽管在不同时期面临着不同的新情况和新任务,发展的过程和解决的矛盾也不尽相同,但是无论哪个时期,哪个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都是在一步一个台阶地呈阶梯式向前发展。中国经济呈阶梯式发展的基本特征从2013年11月6日人民日报第11版刊发的反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历程的直方图得到肯定的印证。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