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国内新闻 > 人物 > >详情

王显政:探索和释放行业发展新动力

发表时间 :2015-02-02 14:40:41 来源:中国煤炭报


  近两年,煤炭行业数量速度型和总量扩张型的规划发展思路受到经济下行的挑战,全社会对推动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不断提升。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形势下,煤炭行业该如何应对并创新发展,引发了广泛思考和深入探索。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提出了六方面意见。
  进一步加深对推动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发展阶段的认识,推进理念创新
  大家都对煤炭行业进入“需求与增速放缓期、超前产能和库存消化期、环境约束强化期、结构调整攻坚期”“四期并存”阶段有了总体一致的看法。特别是2015年,煤炭经济仍将保持低位运行态势。一方面,全球石油价格大降,国际煤炭市场继续保持供大于求态势,将进一步影响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国内煤炭供需形势不会发生较大变化,推动煤炭价格回升的基础仍很薄弱。在经历连续两年经济下行之后,煤炭企业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有可能进一步显现。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阶段性特征,明确发展目标,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和释放行业发展新动力。
  进一步加强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到目前为止,煤炭企业参股的电厂装机总规模1.3亿千瓦,占全国火电装机的1/7,煤电一体化、煤焦一体化、煤化工等产业融合发展,为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轮经济下行,凡是在前一阶段上下游一体化深度融合的煤炭企业应对困难的优势都很明显。至于怎么选择,怎么融合发展,就需加大战略研究的力度。一大批企业注重体制机制的创新,组建了企业的战略研究院、技术研究院等机构。一些煤炭企业、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建立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为煤炭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支撑。
  深入研究创新发展模式的思路、途径和技术路线,推动煤炭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
  经济发展新常态意味着近10年来年均煤炭消费增长2亿吨、年均增速10%左右的发展阶段已经结束,煤炭行业发展必须适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带来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煤炭消费强度不断下降的新趋势。煤炭行业要推进由增量扩能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结构调整转变,煤炭生产向服务型生产转变,煤机装备制造由高水平向高质量、服务型转变,行业发展由生产销售原煤向销售商品煤、洁净煤转变,煤炭由原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有效替代油气资源,拓展煤炭作为工业原料的消费空间和利用途径,同时作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的手段。2014年煤炭入选率刚达到59%,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32%,煤炭行业结构调整既符合实际情况,也符合环保、绿色开采等需求,这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深入研究煤炭行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点、难点和主要任务
  煤炭行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推动煤炭生产、消费、技术和体制革命,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行业发展从高强度资源投入型、劳动密集型向资源节约型、人才技术密集型和两化深度融合型转变。要着力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素质;要健全和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推进煤炭基础理论研究,加快关键技术攻关,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要着力推动大型煤电基地、大集团和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提高煤炭生产效率和集约化水平,催生煤炭经济新的增长点。
  深入研究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形势下煤炭行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问题
  在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还不是很清晰。煤炭行业要深入研究控制发展速度和提高发展质量的关系问题,把握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研究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途径和办法,探索煤炭新的经济增长点。近期国内一些大型燃煤电厂进行超低排放的技术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且运行成本并没有大幅增加,每度电成本仅增加1.2分至2分。应该研究真正的清洁高效利用,通过科技创新,寻求新的技术路线、技术途径,这不但是有前景的,而且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深入研究煤炭消费的峰值和能源替代的关系,既要看到煤炭消费的“天花板”,也要看到我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对煤炭替代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综合国内多家研究机构的预测成果,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的峰值将在未来15年至20年出现,消费总量在45亿吨至48亿吨。根据国家能源规划,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15%,这要求2015年至2020年平均增加水电装机1200万千瓦、核电装机650万千瓦,这具有较大难度。因此,大幅度提高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比重,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地位很难改变,对此要有坚定的信心。
  (此文为作者在2015中国煤炭高峰论坛上的讲话,有删节)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