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国内新闻 > 综合新闻 > >详情

未来我国镍资源供应安全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 :2021-12-03 09:33:27 来源:中国矿业网

  我国镍产业发展现状
  镍是我国战略性新兴矿产之一,在传统不锈钢、新能源汽车电池等新兴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很多国家视为“战略物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镍资源消费国,但也是一个贫镍国。我国红土镍矿储量少,镍资源储量以硫化镍矿为主,主要分布在甘肃(占57.8%)、内蒙古(占19.4%)和新疆(占7.6%)等地。目前,我国所需的镍矿资源中,有90%以上来源于印尼和菲律宾,供需矛盾导致镍资源对外依存度维持高位,镍资源持续稳定供应存在很大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时间里,我国镍资源大部分用于冶金、轻工业等领域,产销量较为平稳,基本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和汽车行业得到长足发展,这也促使近年来我国消费不锈钢年均产量增长了25%。此外,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等非不锈钢产业方面的镍消费逐渐增加,也促进了作为新能源汽车电池主要原料的硫酸镍消费量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我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镍的生产配套设施逐渐建立健全,也促进了我国相关产业镍消费量的有效增长。
  2020年,我国原生镍消费预期出现明显增长,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国内消费持续向好,不锈钢消费继续实现正增长,终端消费中,交通运输、石化装备及管型材行业消费成为亮点,二者增幅均达到10%;二是由于国内疫情控制得力,海外疫情持续,海外订单向中国转移,从而拉动了镍的消费。产量方面,根据安泰科数据统计,2020年,我国原生镍产量为74.4万吨,同比回落10.4%。效益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镍钴矿采选企业营业收入为20.5亿元,同比回落4.9%;利润总额为2.9亿元,同比上涨134.5%。2020年,我国镍钴矿冶炼企业营业收入为1846.4亿元,同比增长14.4%;利润总额为68.9亿元,同比回落37.3%。消费方面,2020年我国原生镍消费总量为134.8万吨,同比增长6.0%,其中不锈钢行业镍的消费量为111.1万吨,占比达82.4%;电镀行业为7万吨,占比5.2%;合金铸造领域为6万吨,占比4.5%;电池领域(含镍豆)为9.7万吨,占比7.2%。
  我国镍进出口贸易情况
  近年来,我国的镍消费量处在震荡调整的状态。2020年,我国镍矿进口量为3849.2万吨,同比回落30.7%。2020年1月1日起,全球红土镍矿的主要供应国——印尼正式执行禁矿政策,而该国95%以上的红土镍矿出口到中国。2020年,我国精炼镍净进口11.2万吨,同比下降28.2%。中国精炼镍进口主要来自日本、挪威和英国,这3个国家的进口量分别同比增长了121.8%、7.5%和7.2%,其余国家的进口量则呈下降趋势。分品种来看,其他未锻轧非合金镍进口降幅最大,进口量为11.5万吨,同比下降38%。在海外货币宽松政策的推动下,外盘强于内盘,进口窗口长期处于关闭状态,且不锈钢用精炼镍的占比进一步被进口镍铁挤占,导致需求减弱。
  安泰科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我国镍的对外依存度长期保持在80%以上,2020年我国镍资源对外依存度更高达85%。由于镍资源的匮乏,国内相关企业的海外投资力度逐渐加大,先后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缅甸和印尼进行项目投资。据不完全统计,中资企业在海外的镍项目投资金额达163.8亿美元。截至2020年底,这些项目形成了67.4万吨镍金属量的冶炼产能,未来还有14万吨镍金属量和1.18万吨钴金属量的冶炼产能。但是,在境外投资的10个镍项目(园区)中,有8个位于印尼,可以看出,无论从投资项目数、投资额还是形成的产能方面,我国海外投资都超过印尼。
  未来我国镍资源供应安全策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后,我国原有的以国际大循环为主体的镍资源国际化策略难以适应新发展格局演变,产业链中存在的断点和弱点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全面认识全球镍资源贸易格局,明确镍资源在产业链各阶段的竞争优势,保障我国镍资源供应安全,对中国在新一轮关键有色金属产业布局中获取更多的话语权、提高镍资源产业链掌控力、维护中国新时代资源安全与经济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结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北京安泰科和一些机构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镍资源需求量将会持续增长,镍资源供应也会日趋紧张。为此,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我国的镍资源稳定供应,以保证我国相关企业及产业部门的合理有效运行。建议从加大投资镍资源海外矿业项目、增大国内镍资源的找矿力度、做好我国镍资源的全球配置、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储备制度及优化镍冶炼生产工艺等五个方面开展相应的工作。
  (一)加大投资镍资源海外矿业项目
  世界矿业市场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未来对镍资源的需求量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必须借助于“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境外镍资源开发基地,保证未来我国镍资源的持续稳定供应。
  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应将积极扩大海外镍资源开发上升至战略高度。通过培养有实力的跨国矿业公司,积极参与镍矿投资事宜,采用风险勘探、收购参股矿山、签订长期供应合同等多种方法来参与国际竞争,以取得长期稳定的供货渠道。其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进口渠道多元化。我国镍矿资源进口高度集中的局势,很容易对有限的进口资源国形成强烈的依赖性。目前,我国从印尼及菲律宾两国进口的镍矿达90%以上,为打破极易受制于人的局面,我国可向镍资源丰富的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周边国家寻求潜在的合作渠道。
  (二)增大国内镍资源的找矿力度
  我国最早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对镍资源实施开发利用,主要围绕国内资源较丰富的硫化镍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我国的镍资源开发利用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采、选、冶一体的生产能力和设备水平。但镍矿资源几乎都需要地下开采,开采成本呈连年上升趋势,对我国镍资源的市场竞争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外,我国已有镍矿工程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开采难度大,制约了镍精矿产品的供应能力,使得近十多年来我国自身镍精矿产品增长十分缓慢。因此,加大勘察开发投资水平、寻找国内新的镍矿资源,成为资源战略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
  我国镍资源匮乏,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提高镍资源储量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随着钢铁工业不锈钢领域、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的快速发展,供需缺口日益明显。为增强自有矿产的供应水平,在强化现有镍矿山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寻找新的镍矿基地迫在眉睫。据国内现有地质工作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仍有较大的找矿前景。在此过程中,地质勘查资金的投入使用要按有关政策,建立健全矿业市场机制,以国家为引导,企业投资收益的模式来推行我国镍矿的地质勘查工作。同时,有条件的镍矿山企业也应加大人力与资金的投入,加强已有矿山周边及深部的勘查力度,积极寻找新的镍矿资源。
  (三)做好我国镍资源的全球配置
  地球陆地镍资源主要有硫化物型镍矿和红土型镍矿两种,其中硫化物型镍矿储量约占总量的40%,红土型镍矿约占60%。近年来,以印尼、菲律宾和新喀里多尼亚为代表国的红土型镍矿产量大幅增长,三国产量接近世界总量的一半,使全球红土型镍矿的供应比例大幅上升。全球主要镍资源地域新建矿山多是红土型镍矿,故未来满足镍资源需求量的主要来源为红土型镍矿的开发利用。勘探表明,大洋洲是镍矿资源的另一大重要产区,包括传统的镍矿产量大国澳大利亚及近年来红土型镍矿产量大增的新喀里多尼亚,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继续占据全球镍矿资源生产的重要地位。故未来世界镍矿最主要的供应地将集中于亚洲和大洋洲地区,成为未来镍矿资源供应增长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全球镍市场价格波动都对我国镍产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镍产业出现供需格局缺口逐年增加、进口来源高度集中、结构不合理、缺乏国际话语权及镍回收利用发展滞后等问题。因此,未来我国进行镍资源全球配置是必然的战略抉择。
  (四)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储备制度
  我国镍资源长期大量进口,且近年来进口量不断提升。由于进口产品面临不稳定性因素,我国应建立健全相应的矿产资源储备政策,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普遍建立起了完善的矿产资源储备制度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为保障我国镍资源长期稳定的供应,可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健全符合我国特色的矿产资源储备制度。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建立相匹配的指标体系;开展可行性研究,有计划地逐步实施相关政策措施。
  由于进口价格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增加了我国镍资源相关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应据国内港口分布特点和镍资源进口规律,科学合理地建立镍资源储备基地,减小国内镍资源相关企业的运输压力;另一方面还要鼓励有能力的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建立企业储备制度,为地区和国家稳定市场局势贡献力量。
  (五)优化镍冶炼生产工艺
  我国应注重研发独特的镍资源提炼技术,提高我国国际市场投资、市场地位的潜能。鼓励企业境外建立矿山、生产、贸易流通、金融等镍资源相关的全产业链流程,逐渐提高我国镍资源的话语权。优质的高品位红土型镍矿在逐渐减少,应适应新的资源条件,结合红土型镍矿的特点,不断研发新工艺和新技术,以充分利用镍矿资源。
  与此同时,我国低品位镍矿的开采已刻不容缓。国内镍矿资源普遍存在品位低、共伴生组分多、选冶难的特点,极大制约了我国镍产业的发展。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低品位镍矿的提炼技术,对镍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期待在经济和政策上获得大力支持,使我国低品位镍资源开发早日提上日程进入量产阶段,不断发展新的选冶工艺,提高镍资源的经济效益。(中国有色金属报)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