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国内新闻 > 综合新闻 > >详情

公益一类地勘单位亟待转变思想观念

发表时间 :2019-05-14 09:23:45 来源:中国矿业报 李东海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被划为公益一类的地勘单位在履行保障战略性能源资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上有了明确位置,奠定了发挥公益性地质工作先行性基础性作用的良好开端,但受之前长期企业化取向的影响,当前还存在不少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思想观念就首当其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走稳走好公益之路,公益一类地勘单位亟待转变思想观念,以此推动队伍发展转型,从而做到不负众望,有位有为。
  一、与履行公益职能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1.“小我”的心胸。公益一类地勘单位承担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地质公益服务需求职责,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力量。明确的定位,重大的责任,光荣的使命,需要一类地勘单位具有更加深厚的人民情怀和更加强烈的大局意识。但从目前的现实情况看,一部分一类地勘单位在工作谋划、利益关系处理上依然延续着惯有的思维方式,与二类地勘单位甚至与分类前企业化经营时相比,没有明显的区别,更多的还是从本单位的发展和利益出发,围绕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道场,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力度不大;将本单位工作纳入党和政府全局工作中去思考和把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俯首甘为孺子牛、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还没有在内心深处扎下根。
  2.“发财”的心思。公益一类地勘单位是财政全额供给的事业单位,“赚钱”并不是它的主要任务,因此,在对外投资经营上,国家有严格的限制,在干部职工的收入分配及各项福利待遇保障上都有明确的规定。在新中国地质工作发展“三起三落”的历程中,地勘单位的日子有过苦也有过甜,苦让人心有余悸,甜让人沉醉其中。分类改革后,仍然有一部分一类地勘单位还眷恋着“事企利益均沾”的好日子,对规范管理、严格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有的乐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搞经营创收上,对办企业、跑市场兴趣不减,有的只会把物质激励作为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的唯一手段,突破“红线”“底线”,违规发放津、贴补贴的情况也不鲜见。一方面对财政拨款不满足,对拿死工资不满意,另一方面还在为一类的定位而暗自庆幸,为身为一类事业单位的一员而自豪,这是一个矛盾,其根源就是干部职工身上背负了与一类事业单位纯公益性质不相符的过高的逐利欲望。
  3.“过渡”的心态。改革永远在路上,从“三化”到“属地化”,再到与其他事业单位一同进行分类,形成了目前总体以公益类队伍为主的地勘单位格局,但这种格局还远未成熟定型,一类地勘单位还会不会面对企业化改革,谁也不敢保证。另外,在分类改革中,全国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在一些省份,往往职能相同、方法技术相似、服务领域相近的队伍,分类的结果却不一样。加之,赋予一类地勘单位具体职能的工作相对滞后,地勘任务减少,人浮于事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各省除地质调查院、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外,其他大多数一类地勘单位的心还悬着,虽然觉得有名分傍身,各方面也有一定的保障,但是完全安下心来做事业的决心和信心仍有所欠缺。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一类地勘单位的位置上,如果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而是还在犹豫彷徨、心猿意马,终将错失良机、无所作为。
  4.“守成”的心理。对一类地勘单位来说,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改革之后,似乎又回到了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状态。其实,发展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今天的一类地勘单位并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简单翻版,而是其升级版,面对的困难更多、挑战更大,更加需要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去接受考验。然而,确实有一部分一类地勘单位感觉好像又进入了“保险箱”,在新形势、新条件、新环境下,不想为、不愿为、不会为,等靠要的思想逐渐抬头。有的还将职能仅仅局限在找矿上,着眼于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不够深入,大地质的观念还没有形成;有的还习惯于围绕着单个项目转,在如何保证任务的系统性、经常性、持续性上投入精力不多,主动对接政府和社会需求力度不大,通过自我主导去履行公益职能的意识还未真正树立;有的还在方法技术上“吃老本”,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动作缓慢,落后就要被淘汰的紧迫感不强;有的对事业单位的分配政策掌握不准确,没有发挥绩效工资应有的调节作用,奖勤罚懒措施不力,“大锅饭”现象开始回潮,完善管理、促进公平、提升活力的担当精神不足。
  二、影响树立公益服务思想的传统因素
  1.“放养式”的管理体制。属地化后,各省的地勘单位在行业正厅级事业局的领导下,直接由省政府管理,而业务上主要与省自然资源部门联系。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地勘单位主动推介自我、积极融入地方的意识不强,因此,各地勘单位与省委省政府的关系不是十分紧密,外部监管相对宽松。这对地勘市场主体的培育虽然较为有利,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在思想上可能对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变得不敏感、围绕党委政府需要开展工作的大局意识逐渐淡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日渐淡化,而这些恰恰是作为公益一类地勘单位最需要的。
  2.“两头占”的经营模式。长期以来,地勘单位实行的是“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的事企混合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地勘单位既得到了财政拨款经费的保障,又争取到了企业运作灵活的政策,逐步摆脱了生存危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不同程度地形成了“两头占”、“鱼和熊掌都想兼得”的思维定势,加之适逢地勘行业的黄金十年,项目多,钱好赚,逐利欲望被进一步激发、强化。分类后,各省完善制度,区别对待,规范事业单位资金、投资管理,“两头占”、“赚活钱”的客观条件正在一类地勘单位中被坚决去除,但其在思想上的影响仍不可轻视。在当前的形势下,一类地勘单位只能一心做好公益服务,“两头占”只会两头空。
  3.“企业化”的片面导向。一说起地勘单位的改革,好像最终就是要企业化,而且非得全部企业化不可。其实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从政策层面看,1987年,《地矿部地质工作体制改革总体构想纲要》提出的改革设想是实现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明确要求中央和省一级要保留一部分承担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任务的骨干力量;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更是强调要加强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在事业单位类别划分上作出明确规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从实践层面看,全国90%以上的地勘单位被划为公益类,其中一类超过总量的30%。除辽宁、陕西等省份外,真正进行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实质性操作的很少见,其中陕西也并非将所有地勘单位都企业化,而是在推进企业化改革的同时建立了一个正厅级的一类事业单位性质的地质调查院。公益性地质工作,党和政府有需要,广大人民群众有需求,必然要有一支队伍来承担,一类地勘单位对此必须要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不能被“企业化”的片面导向乱了自己的阵脚。
  4.“封闭性”的队伍特点。地质工作专业性强,长期实行条条管理,自成一体、相对封闭的地勘队伍特点由来已久,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表现尤为突出,融入市场经济和属地化管理以来,虽有所改进,但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表现为,交流交往更多地局限在本系统内,外界对地勘单位的认知程度较低;专业能力很强,项目做得很好,但不善于与政府打交道、不善于主动推介自己,以至于除了找矿之外,政府大多数部门不知道地勘单位还能干什么;对政策和信息的敏感度不高,在对接新需求上反应速度不快,方法技术的服务领域偏窄;领导干部本单位本系统土生土长的比较多,相互交流特别是跨系统交流的比较少,等等。封闭就会导致思想保守、心胸狭隘,从而因循守旧、孤芳自赏。公益一类地勘单位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党委、政府和广大公众,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思维和举措,全方位、深层次地融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不能再走封闭式发展的老路。
  三、围绕公益属性转变思想观念的应对之策
  1.提高政治站位是关键。地质事业是党和国家的事业,一类地勘单位在这项事业中起着打基础、强根本、利长远的作用,基础不牢靠或者方向不正确,地质事业大厦的根基就不稳固,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一类地勘单位只有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来认识和定位自己,先谋好全局、成就“大我”,才能最终谋好自己、实现“小我”。要加强理论武装,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要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把“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牢记于心,付诸于行,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有关决策部署。要按照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要求,在强化公益职能上坚定不移,不分心、不走神。要切实加强本单位党的建设工作,从严管党治党,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重要作用,保证本单位工作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取得良好政治效果。
  2.树牢为民思想是基础。一方面,地质事业归根到底是人民的事业,一类地勘单位吃的是财政饭,经费来源于人民,理所应当为人民做事。另一方面,地质事业的生命和价值在于人民的需要,一类地勘单位是公益性地质服务需求的主要提供者,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围绕着人民的需要来谋事、做事直至成事。只有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打牢、夯实,公益服务之心才能执着坚定,公益之路才能走稳走好。要情为民所系,不仅要努力提高本单位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还要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惦记在心上,强化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强化党员的宗旨意识,强化职工的国家公职人员意识,多承担社会责任,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要利为民所谋,发挥方法技术专长,少计较名利得失,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中尽锐出战、主动出击,为党和政府分忧,尽心尽力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权为民所用,规范内部管理,严防贪污浪费,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养成在监督下开展工作的习惯和自觉。
  3.强化使命担当是动力。为国找矿的使命让一代又一代地质人无怨无悔地为之接续奋斗,让新中国挺起了工业的脊梁,铸就了犹如地勘单位灵魂一样的“三光荣精神”。动力来自责任和使命。新时代,“矿”的内涵和外延更大,在保障国家战略性能源资源安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公益类地勘单位特别是一类地勘单位的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光荣。要继续弘扬“三光荣精神”,牢记初心,保持本色,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辛苦,面对压力顶得住,遇到困难能克服。要增强危机意识,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吃透上情、主动对接,了解下情、完善管理,对等靠要、不作为、“大锅饭”等问题要采取有力的解决措施。要不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和方法技术进步,积极争取项目,做好做精项目,加大将不确定性项目转变为经常性工作的研究和建议力度。
  4.推进全面融入是牵引。按照“使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要求,地勘单位在走向开放融合中,其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一类地勘单位树立公益服务理念,同样需要更好地发挥融入的牵引作用,通过全面融入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不仅要关注具体项目,还要提前介入,努力为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划、制度建言献策,在政府的日常运行管理中发挥作用,增强自我主导和主动服务的意识。不仅要推动建立与省自然资源部门的实质性管理或业务指导关系,还要加强与生态环境、应急保障、水利、文化旅游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拓展公益服务领域,树立大地质观念和综合服务理念。要放下身段、俯下身子,多到驻在地的党委政府机关、矿山企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中间考察调研,了解服务需求,涵养更为博大的服务情怀。要加强领导干部交流,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发挥“鲶鱼效应”。
  5.加强宣传工作是保障。宣传思想工作具有引领导向、成风化人、澄清谬误等重要功能。当前,要着力从四个方面加强宣传思想工作,为一类地勘单位围绕公益属性转变思想观念提供保障:一是正确理解和把握事业单位的改革政策,立足地质工作和地勘队伍的实际,纠正“企业化”的片面导向,巩固分类成果,坚定一类地勘单位走稳走好公益之路的信心,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二是大力宣传报道公益类地勘单位在履职担责上的好做法、好经验和取得的好成效,扩大影响,提升政府、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公益性地质工作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三是充分发挥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榜样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其所属单位的位置越重要、作用越突出,对各省地勘队伍的发展就越有利。四是加强本单位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一类事业单位不能养懒人”的道理讲清讲透,让干部职工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
  转变思想观念也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公益之路上,一类地勘单位尽管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些许的不确定性,但只要抓住机遇,勇于在思想上革故鼎新,牢固树立拳拳为民报国的公益之心,困难就会被克服,不确定性就会变成确定性,前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作者单位:安徽省勘查技术院)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