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国内新闻 > 综合新闻 > >详情

地质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大有可为

发表时间 :2019-03-21 11:13:19 来源:中国矿业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近年来,贵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地质工作作为基础性、先行性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认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现结合工作实际谈以下几点体会。
  1
  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实质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围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等问题阐述了一系列生动形象、思想深刻、非常具有指导性的重要观点。
  1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人类文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生产力不断发展,而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4月10日在海南考察工作结束时讲到:“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高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
  2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过去,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出现偏差,没有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角度出发,而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经济发展。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答问时提出:“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要求我们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既要经济发展,也要良好的生态环境。
  3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总书记用“命脉”一词把人与山水林田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生动地指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揭示了山水林田湖之间的优化配置对人类永续发展的重大意义。这也告诉我们,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必须遵循生态系统自身的规律,采用系统工程学原理,对国土空间整体规划、合理开发,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4
  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5月24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可以说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必然会不断凸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问题往往最容易引起群众不满,弄得不好也往往最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人民有所呼,党和政府就有所应,我们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5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5月24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首先,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生态文明建设能起到指挥棒作用,要考虑资源消耗、生态效益等各种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其次,要划定生态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再者,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以制度规范管理,既要注重惩治,又要注重补偿,从而实现有效的环境保护。
  6
  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
  美好的环境需要广大人民共同创造和维护,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3月29日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讲到:“植树造林,种下的既是绿色树苗,也是祖国的美好未来。要组织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通过参加植树活动,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培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态意识,学习体验绿色发展理念,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既是总书记对青少年的谆谆教诲,也是对广大公民的期望,只有全民树立起环保意识,并化作自觉行动,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才会水到渠成。
  7
  积极参与生态共建国际合作。
  前不久,美国航天局通过卫星观测到,过去20年中,世界变得越来越“绿色”,主导地球变绿的是中国和印度。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讲到:“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方面,中国责无旁贷,将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我们敦促发达国家承担历史性责任,兑现减排承诺,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事实证明,中国正在努力践行自己的承诺,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2
  地质工作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赋存于地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地质工作对象也正是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一穷二白到物资丰富的整个过程,地质工作提供的能源资源保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出现,经济发展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期,我国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已迈过峰值,地质工作的主攻方向也由解决能源资源问题逐步转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国际上,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的发达国家,地质工作也在转向生态文明建设。英国地质调查局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国家地质调查机构,前不久,其更新发布的战略规划《通往地球之门》中提出,未来数十年,将重点对与人类生存环境密切的地质作用进行监测,目标是确保在不危害环境的基础上获得更多资源,同时预测环境变化趋势,并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帮助政府解决国家乃至全球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灾害等重大问题和挑战。美国地质调查局确立了新使命:“通过提供可靠的科学信息,为国家服务;描述和了解地球,使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降至最低限度;管理水、生物、能源和矿产资源;提高和保护生活质量”。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地质调查机构也将资源、环境极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作为工作重点,以达到合理利用资源。这些发达国家地质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对我国地质工作实现转型发展,更好服务和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国内,地质工作服务生态环境已初显成效。在清洁能源勘查方面,地质行业发挥找矿优势,按照“稳油、增气,发展非常规”部署,有力支撑能源结构改善。在城市地质服务城市规划建设方面,地质工作主动对接城市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完成了全国30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地质环境资源摸底调查。在支撑防灾减灾方面,地质工作通过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初步形成了科学研究、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群防群治)、治理避让、应急避险等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在旅游地质方面,地质公园建设在保护地质遗迹、保护资源环境、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形成了新的增长点,推动了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在农业地质方面,通过调查,取得数十种元素地球化学图,对重要污染元素或有益元素分布、组分及影响机制等进行研究,对区域农业环境、土壤质量、农产品环境安全性等进行评价,进行农业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区划及预测、预警和预报,研究生态效应及治理方案,研究优质高效农业及发展战略。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地质工作探索碳储、碳汇技术方法,促进节能减排。在倡导和践行绿色理念方面,全国地勘行业大力倡导和实践绿色勘查,逐渐走进绿色勘查新时代。
  近年来,贵州省地矿局以服务贵州省“三大战略行动”为主线,下大力气调结构、促转型,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例如,在清洁能源勘查方面,实施了浅层地温能、地热(温泉)、煤层气、页岩气勘查和利用;在水、土污染防治方面,参与了省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实施了部分地区“贵州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重点行业调查”;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完成了50个县(市、区)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开展了50个对口责任县(市、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保障,完成了中缅、中贵两条天然气管道(贵州境)全线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组织完成全省100个地质灾害防治自动化监测点站点建设;在生态环境修复方面,开展了扬子地台南缘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遥感调查,承接了一批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调查设计等项目;在服务绿色产业方面,提出并参与了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协助地方政府申报了国家级、省级地质公园,在钟山区、绥阳县创建了两个旅游地学文化村;在服务国土空间规划方面,参与了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参与编制了《黔中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可行性报告》,编制了贵安新区城市地质工作先行方案,承担了大方县老城区城市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贵州省地矿局坚持以政府、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工作的同时,实现了经济发展提速换挡,促进了全局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提升了全局干部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
  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在贵州考察工作时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几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感恩奋进,各项事业大踏步前进。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围绕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围绕建设美丽贵州,2019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页岩气和煤层气勘查开发利用,推广使用地热能”,“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金属历史遗留废渣治理率超过80%”,“加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等生态安全核心区域生态修复,实施贵州乌蒙山片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加强梵净山等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抓好草海、南明河等综合治理”,“开展石漠化治理三年攻坚”,“完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34项重点任务”等,这些任务,与地质工作息息相关,贵州地质工作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中大有可为。
  站在新起点上,贵州省地矿局将在以往工作基础上,集中优势力量,重整行装再出发,全力服务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
  1
  提高战略定位,坚定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学发展观、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观,把地质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悟深悟透,顺应时代要求,发挥地质人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发扬地质人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作风,以贵州省委省政府决策为指引,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上谋篇布局,咬定目标、鼓足干劲、坚定步伐,努力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
  2
  厚植服务能力,发挥专家技术引领带头作用。
  经过长期实践与锻炼,贵州省地矿局产生了大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为发挥这些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事业的作用,贵州省地矿局于2017年底成立了专家委员会,设立了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生态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工程技术、地质大数据、地热能开发利用、实验测试11个专业组。2018年,通过技术攻关,贵州省地矿局共破解技术难题26个,在清洁能源、稀土矿勘查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贵州省地矿局将统筹局专业技术精干力量,增设生态地质、页岩气煤层气、地质灾害防治、物探等专业组,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参与国内学术论坛、会议,拓宽各类专家视野,让各专业组更加对口、有序、出色地服务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
  3
  加强战略合作,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多门类解决方案。
  在现有的与省内各市(州)、大型企业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贵州省地矿局加强与省直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为政府和企业在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修复、绿色产业发展、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继续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大力推广使用浅层地温能,加大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查开发,探索性开展干热岩资源勘查研究,有效降低碳排放;继续实施地热资源(温泉)勘查攻深找盲,积极为现有地热资源探转采提供普查、详查、“三合一”方案编制等技术服务,推动地热资源综合、高效利用,为实现“县县有温泉”打下基础。继续抓好防灾减灾服务,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协助地方政府开展对口责任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处置,争取在首批18个地质灾害高风险县(市)中,实施特大型、大中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竭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围绕水土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金属历史遗留废渣治理、病危渣库和尾矿库整治等开展工作,实施好贵州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重点行业企业调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修复,争取实施乌蒙山片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两年攻坚、石漠化综合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开展矿山“地质管家”服务;积极服务旅游业,充分利用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成果,开展地质遗迹调查和旅游资源规划编制,扎实推进“大贵州滩”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进一步加强地质公园、矿山公园、旅游地学文化村申报和创建,服务旅游业井喷式增长;积极服务山地特色农业,高质量完成第二批18个县(市、区)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争取乌蒙山新一轮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服务贵州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积极推动城市地质调查,聚焦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的重大问题,启动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等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努力推动黔中城市群及其他城市综合地质调查工作,积极参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积极开展生态功能区综合地质调查,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所合作,立项开展贵阳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推进乌蒙山典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试点,服务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及生态修复宏观决策。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贵州省地矿局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优质的地质技术服务,为谱写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而不懈奋斗。
  (作者系贵州省地矿局党委书记、局长付贵林)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