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国内新闻 > 综合新闻 > >详情

代表委员:聚“智”时代,如何重塑煤矿技术工人

发表时间 :2019-03-11 09:54:37 来源:中国煤炭报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阳泉煤业集团一矿开掘工区机电队技术员姚武江
  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
  “ 最新的设备引进后, 大多数操作员只会摁按钮,一有故障就只能叫厂家。”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阳泉煤业集团一矿开掘工区机电队技术员姚武江向《中国煤炭报》 记者表达了自己的顾虑,“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如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随着煤矿生产朝着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只会操作设备的职工不是高素质人才, 真正懂机械化、智能化技术的,才是未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姚武江认为, 如今煤矿提倡的“无人化”,主要是指没有人在生产一线从事体力劳动,而不是技术工人的“ 无人化”。未来, 职工在操作设备时, 不仅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姚武江介绍,阳煤集团将装备制造单一的生产服务链向上延伸到研发环节,向下延伸到井下,成立了煤机装备 4S 中心。煤机装备 4S 中心强化服务,派出技术人员到安装现场,工人和技术人员在一起长期磨合,工人不仅很快就可以上手操作设备,还对新设备有了更深的认知。这带给姚武江启发。
  “ 为何我们不能搭建一个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在实际操作中,提升煤矿工人综合素质。”姚武江说。
  阳煤集团的煤机装备 4S 中心将旗下多家装备制造企业进行整合。在姚武江看来,如果要让职工真正接触到前沿装备,还需煤机设备生产企业和煤炭生产企业密切合作。
  姚武江表示, 现在很多设备厂商, 在设备研发时便设有技术屏障, 这不利于一线操作工人学习新技术。 因此, 他建议促进职业院校、设备厂商、企业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打通教育方、生产方和使用方之间的壁垒, 让一线工人能快速学会操作设备。
  “ 如果没有政策支持或激励, 没有设备厂商愿意这样做。” 姚武江坦言,“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 建设一个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 需要不少资金。”
  姚武江呼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建设,以培养出更多适应尖端设备、智能化设备的高技能人才。
  姚武江看来,如果要让职工真正接触到前沿装备,还需煤机设备生产企业和煤炭生产企业密切合作。
  姚武江表示, 现在很多设备厂商, 在设备研发时便设有技术屏障, 这不利于一线操作工人学习新技术。 因此, 他建议促进职业院校、设备厂商、企业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打通教育方、生产方和使用方之间的壁垒, 让一线工人能快速学会操作设备。
  “ 如果没有政策支持或激励, 没有设备厂商愿意这样做。” 姚武江坦言,“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 建设一个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 需要不少资金。”
  姚武江呼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建设,以培养出更多适应尖端设备、智能化设备的高技能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永煤公司车集煤矿电工高级技师游弋
  让提高职工待遇的政策落地
  资料显示, 我国高技能人才数量占工人总数的 5% 左右, 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技能人才比率高达 40% 。 全国人大代表,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永煤公司车集煤矿电工高级技师、游弋创新工作室主任游弋认为, 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是影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 技能需要艰苦而漫长的训练, 在学习阶段收入低, 短期内得不到回报, 即便练就一身技能, 也很难获得满意的薪酬, 大多数职工不想学、不愿学。” 游弋说,“ 赚同样的钱, 一线工人劳动强度更大、危险系数相对更高。这是煤炭行业技能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游弋介绍,由于煤矿工人工作辛苦,很少顾家,矿工家属无工作、在家照顾家庭的现象很普遍,一位职工往往需要养包括父母、妻子、子女等在内的一个大家庭,生存压力极大。“ 这导致大多数一线职工期待赚‘快钱’,不愿意花精力、金钱提升综合素质。” 游弋回忆, 2002 年, 他报名评中级工技能等级,同组人员也纷纷提交了资料,打算一同报名。但当得知要交 120 元的报名费时, 很多人拿回了自己的资料。
  《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 印发,“ 这让职工有了提高技能的积极性,也让一线技术工人看到了希望。”游弋表示,“但 《意见》 提出一年,由于具体细则尚不明确,基层落实情况并不理想。”
  游弋表示,国家已制定了高技能人才薪酬的参考标准,期待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具体细则。他希望企业能重视并解决好高技能人才的待遇问题。在具体做法上,游弋认为可以通过让高技能人才以技术能力等级入股,提供岗位补贴、能力补贴、奖金等手段,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提高职工主动学技能的积极性。
  除了收入,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也有待提升。目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认可度不高,一些人对一线操作人员仍存偏见,企业难以招到合格的工人。比如, 焊接工人被认可度低,学生不愿意报考此专业,焊接专业招生难,相关专业毕业生少,最终造成企业焊接岗位招工难。
  游弋认为, 国家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就要先做好职业教育。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的印发, 体现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要把政策落到实处, 仍需有效的推进方式。游弋建议, 可组织各类技能比赛, 选出高技能人才, 为他们提供奖励, 让他们参加各种技能展示活动, 加大宣传报道力度, 营造尊重一线操作人员的社会氛围, 增强技能型人才的自豪感、荣誉感。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淮北矿业集团朔石矿业西部井机电科高级技师杨杰
  发挥大师工作室桥头堡作用
  “ 我们矿正面临着转型, 采煤设备逐渐向智能化发展。 设备换了,人怎么办?” 全国人大代表, 安徽淮北矿业集团朔石矿业西部井机电科高级技师、杨杰讲堂主任杨杰向《中国煤炭报》 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疑虑和期盼,“ 如何让职工素质与快速升级换代的设备匹配,是煤炭企业乃至煤炭行业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
  设备先进了,职工素质跟不上,这是大多数煤炭企业都想打破的“ 魔咒”。近年来,各企业纷纷建立大师工作室和培训基地,将其作为提高职工素质的桥头堡,以打通煤炭科技进步成果在企业应用的“ 最后一公里”。
  如何有效发挥大师工作室、培训基地的桥头堡作用?
  杨杰建议, 由大师工作室或培训基地牵头, 企业自主开发教材。据介绍, 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教材, 都滞后于实际生产。有的权威教材, 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介绍方面很专业, 但到了应用教学环节, 教材中提到的设备就跟不上煤矿实际生产的节奏了。
  “里面提到的很多设备我们 20 年前就不用了。虽然设备间存在共同点,但其性能、结构、原理、维护保养、管理等大相径庭。学生把教材学得再好, 到了现场还是手足无措。” 杨杰说,“ 这就需要大师工作室主导开发与生产现场匹配的教材。”
  杨杰表示,由于企业实际情况各异,不同大师工作室开发的教材不适宜推广,不过适用性较强,可作为专业教材的补充,在职工入企培训时使用。“ 这项工作需要整合集团资源及技术力量, 离不开企业支持。” 杨杰说。
  大师工作室、 培训基地应作为普通职工与前沿技术动态连接的平台, 一方面, 教师要深入生产现场, 在打牢理论基础的同时, 充分了解生产现场实际; 另一方面, 要动态研制实训课程, 帮助职工吃透并掌握最新技术。
  杨杰建议,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煤炭企业与高校密切合作。高校有智力资源, 但不了解煤炭企业一线情况; 大师工作室、培训基地浸泡在生产一线, 但缺乏持续的智力支持。“ 如果能让高校智力因素真正加入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上来,现场需求通过大师工作室反馈给高校;高校的先进技术以大师工作室为桥梁,应用到生产实际中,真正实现良性互动。”
  据了解,淮北矿业集团去年投入使用了 2 套智能设备, 今年将继续投入使用 8 套智能设备。“ 在设备不断更新换代的今天,煤矿一线职工面 临 ‘ 重 塑 ’,让前沿科技真正走向一线职工, 亟待更有效的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向阳
  大力开展职业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向阳认为,我国现在严重缺少为现代制造业发展服务的技能型人才。
  “以前,我在新加坡等国家考察时发现,他们的小孩很小就分开培养,30%的人会选择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剩余的70%选择服务国家,做技能型人才。”丁向阳说,我国现在有 50%的人接受高等教育,50%的人接受职业教育,职业学校毕业生地位在我国很低。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方式。瑞士、丹麦、法国这些国家的快速发展就是依靠的职业教育。”丁向阳说,去年我国出台了相应政策,让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和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享受平等待遇,相信未来我国在这方面会有很大的进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
  全面更新采煤知识
  “我之前建议过教育部全面更新采煤知识系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何满潮说,因为如今采煤技术在快速发展,但相关专业的学生依然在学非常落后的采煤技术。
  何满朝介绍,现在学校教的采煤技术 是 1706 年 由 英 国 人 提 出 的 , 叫 作“121 系统”,就是采 1 个工作面的煤 ,需 要 打 2 条 巷 道 , 留 1 个 煤 柱 。 2009年,我国就提出了 110 工法,采 1 个工作面的煤,利用矿山压力自动形成 1 条巷道,没有煤柱。2016 年,我国又提出 N00 工法,采煤不再需要留巷道和煤柱了。
  “现在我们都有无巷道开采的技术了,学生还在学怎么快速打巷道,技术知识已经落伍。这种现状要及时得到改变。”何满朝说。
  此外,何满朝认为,高校要积极“走出去”,加强与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合作,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当前社会对煤炭行业有很多偏见,需要用科技创新推动行业快速发展,改变行业形象,吸引技术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姜耀东
  增强吸引力是关键
  “现在许多煤炭企业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老技术工人要退休,新进的高技术人才比较少,导致企业技术人才缺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姜耀东说。姜耀东介绍,现在很多采矿专业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到煤炭企业工作,主要是考虑到工资不高,工作又非常辛苦。“煤炭高技术人才缺失的局面,需要学校、企业、社会联合起来扭转。”姜耀东介绍,从学校培养角度,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培养方式,将智能化与采矿专业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而社会则要改变对煤炭行业的固有看法。在姜耀东看来,现在煤炭行业已不再是找不到其他工作无可奈何的选择,行业正朝着高科技快速发展。
  “最核心的是要提升行业形象和利润。”姜耀东认为,虽然近两年煤炭经济效益比较好,但很多企业负担依然重。“不过,当前也是相当一部分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时机。”姜耀东说,一大批老职工即将退休,很多人已安置分流,企业应抓紧更新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增强自身吸引力。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