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国内新闻 > 综合新闻 > >详情

聚焦2017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评选

发表时间 :2018-06-07 09:14:10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近日,2017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评选结果揭晓:《黔北安页1井油气调查重大突破》领衔特等奖、《京津冀综合地质调查成果与应用》等7项成果荣获一等奖、《中国及邻区大陆板内火山作用》等21项成果荣获二等奖。
  据悉,2017年8月评奖工作启动以来,117项具有重大突破的创新性成果,经过形式审查、网络初审、专业组评审、综合组评议、专题研究、地调局科技咨询委评议和科技委审核、公示等环节,最终29项成果入选。69个单位的312位常年奋战在地质工作最前沿、取得突出成就的地质人,分享了上述荣誉。
  重创新、求突破,有力解决能源资源安全问题和地球系统重大科学问题
  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着力推进地质调查工作战略性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依托“十大计划、60多项工程、300多个项目”的地质调查业务体系平台,严格执行“五问”“五不唯”评价标准,取得了一批解决资源环境重大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创新成果。在本次评选出的29项获奖成果中,能源资源和固体矿产资源领域有13项(占45%),基础地质领域有5项(17%),充分反映了地调局全力以赴解决国家能源资源安全问题,以及地球系统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的决心、能力和成绩。
  《黔北安页1井油气调查重大突破》获得日产10万立方米以上的高产工业气流,在10个层组20多个新区取得重要发现和突破,评价天然气资源量达千亿立方米,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批示。多名院士认为,该突破是历史性、里程碑式的,对于南方复杂地质构造区和贵州省油气勘查是开天辟地的,圆了中国地质工作者和贵州人民60多年的“油气梦”。
  《西北整装勘查区地质理论创新及找矿突破》遴选的26个整装勘查区被确定为国家级整装勘查区,拉动社会投入56亿元,新增333及以上资源量铁矿石25亿吨、金1233吨、铜铅锌4832吨、镍186万吨、锰3428万吨、钾盐1亿吨,提高了国家大宗和紧缺矿种资源保障程度。《西藏自治区改则县拿若铜矿勘查技术创新与找矿突破》新发现拿若沟、荣那特大型斑岩铜矿2处,获得铜资源量1349.33万吨,伴生金119.46万吨,伴生银3482.38吨。《中国及邻区大陆板内火山作用》瞄准中亚古生代洋盆闭合时限、大火成岩省的成矿背景、青藏高原隆升机制等国际上长期关注的重大前沿基础地质问题和矿产勘查重大需求,发表学术论文43篇,出版专著2部,论文总他引1366次(其中SCI他引608次),得到了国际地学界的公认和推广,推动了东天山阿奇山铅锌矿等一批矿床的找矿突破。
  当尖兵、促转型,以“三深一土”战略引导地质调查科技创新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的重要论断。随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吹响了以“三深一土”战略引导地质调查科技创新的号角,将“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逐一分解,从具体实施层面积极推进。2017年以来,“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已成为全国地质调查工作部署的重中之重。在本次评选的29项获奖成果中,就有4项聚焦地球深部探测、1项聚焦深空对地观测。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多尺度深度探测:新发现与新认识》提出了陆内俯冲成矿新认识和“三维建模+区域成矿模式+综合信息”深部成矿预测技术,创新和完善的10多项地球物理技术已在10余个勘查单位转化,预测了一批深部找矿靶区,在泥河铁矿外围、岳山铅锌矿深部等多地取得找矿突破,成果两次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度十大进展。《江西相山火山盆地深部地质结构调查与技术方法创新》作为我国三维地质调查试点的典型成果,首次系统揭示了区域内3000米以浅主要目标地质体的空间展布特征,构建了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法体系,进而建立了该区铀多金属成矿模式和三维勘查模型,指导深部找矿获重大突破。《基于国产卫星的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系统研制与示范应用》成功研制出首台套基于8种国产卫星的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软件系统和北斗卫星终端设备,实现了地质灾害高精度形变位移实时监测、卫星轨道预报等功能,已在三峡库区、汶川震区等地10余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了示范应用。
  新时代、新思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
  自然资源部的组建,标志着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向前迈出了关键一步。在当下如火如荼的改革进程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多门类自然资源开展综合调查和评价也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秉承“大地质”“大资源”“大科学”的理念,在工作部署上已由最初的矿产资源调查逐步转型到资源与环境并重的调查研究,探索开展了多门类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本年度获奖的《京津冀综合地质调查成果与应用》《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方法创新与应用》等8项成果,集中体现了地调局在多门类自然资源领域开展综合调查和评价的科学水平。
  《京津冀综合地质调查成果与应用》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求,及时编制《京津冀地区国土资源与环境地质图集》等综合地质调查成果,并提供给政府管理部门使用,开创了地质工作服务生态工程规划决策的先河,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方法创新与应用》首次系统查明和科学评价了全国6021处重要地质遗迹资源,明晰了地质遗迹的类型、范围、特征、价值和保护现状,支撑申报世界地质公园10余处、国家地质公园和矿山公园100余家,引领了我国地质遗迹调查研究以及经济发展新模式。《西南地区岩溶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与岩溶地下水污染模式》首次对我国西南地区8省(区、市)89.17万平方千米的地下水污染区完成1∶25万调查评价,建立了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创新提出岩溶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技术方法体系,成功研发PLEIK岩溶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模型,有效保障了西南岩溶地区的地下水安全。
  出人才、带团队,高精尖、老中青人才梯队建设成效突出
  打造一项优秀成果,依托的是高素质专业人才、稳定的技术团队和攻坚克难的工作精神。获奖成果的背后,是一批优秀的地质人才和专业团队多则七八年,少则两三年的长期投入。
  29项获奖项目共开展了500余人次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培训,共培养国际学术组织核心成员2人,包括李四光学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万人计划等在内的国家级科技人才6人,包括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江西省555工程领军人才、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在内的省部级科技人才22人,地调局杰出人才等各类人才计划2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66人。成果完成人高锐研究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董树文研究员当选为德国埃尔福特科学院院士。
  据悉,本次获奖的312位地质科技人员还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获奖人员年龄结构明显趋于年轻化,45岁以下的中青年共178人,超过半数(占57%)。其中,“80后”115人,占总获奖人数的36%;“90后”8人,占总获奖人数的2%,地质调查事业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活力迸发、创新成果涌流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二是地质调查成果评价不唯学历、不唯资历、注重实效的良好风气得以弘扬。312位获奖完成人中,4人为中专毕业,9人为大专毕业,99人为本科毕业(占32%);37人为初级职称(占12%),65人为中级职称(21%),充分体现了地质调查成果的评价导向。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