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国内新闻 > 综合新闻 > >详情

2017年我国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形势回顾与展望

发表时间 :2018-04-17 10:19:55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所

  【阅读提示】2017年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GDP同比增长6.9%,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CPI温和上涨1.6%,进出口增长14.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进行,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实现了2010年以来经济增长首次提速。
  在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平稳过渡的形势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全国地勘行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调整地质勘查工作结构,积极探索改革发展,不断推动地勘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
  
  中国地质勘查活动指数变化
  2017年我国地质勘查形势分析
  中国地质勘查活动指数连续5年震荡下行。中国地质勘查活动指数在2009年达到历史峰值,之后震荡下行。虽然2010年~2012年期间勘查投入、人员投入等均在增长,但探矿权价款、新增资源量及新发现矿产地等指标下滑明显。2016年,虽然探矿权大幅提升,但我国勘查投入、勘查人员等下滑明显,直接导致勘查活动指数下降至46点,比2009年高峰时期减少47%。2017年勘查投入同比下降20%,探矿权价款降幅达80%,中国地质勘查活动指数进一步减少至36点,比2016年减少22%。
  
  全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变化趋势
  我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降幅收窄,结构不断优化。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资料,2017年我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198亿元,同比减少20%,较2016年减少4.6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投入58.65亿元,同比减少7.2%;地方财政投入68.58亿元,同比减少16.2%;社会资金70.55亿元,同比减少31.2%。社会资金投入比创10年来新低,财政资金投入对稳固我国地勘市场发挥重要作用。
  从投资方向看,资源型地质勘查投入持续下滑,环境型地质勘查投入不断上升。2017年全国矿产勘查投入119.00亿元,同比减少29.9%;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投入25.34亿元,同比增加0.8%。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调查投入占比持续上升,从2006年的3.0%升至2017年的12.8%。东部地区环境型地质勘查上升尤为明显,投入占比从2011年的12.7%快速增加到2017年的33.3%。从投入的矿种来看,煤炭和铁矿等大宗矿种矿产勘查投入持续快速下滑,贵金属和有色金属矿产勘查投入缓慢下行趋稳,战略新兴矿产和非常规能源关注度持续上升。
  地质勘查行业调整发展方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在地勘经济下行过程中,地勘行业积极谋求转型,调整发展方向,由从传统的区域地质、矿产勘查逐步向民生地质及相关地质延伸业等多个领域拓展。据统计分析,2013年~2017年5年间,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的地勘单位占比保持基本稳定,占比保持在5.5%~6.0%;从事固体矿产勘查的地勘单位比重占比减少明显,占比从27.4%下降到23%;从事水工环勘查的地勘单位数量小幅增加,占比从13.92%增长到16%;从事海洋地质勘查的单位数量稳步提升,占比从0.19%增长到0.35%。结构调整初见成效。2017年工程勘察与施工收入504.65亿元,同比增长13.7%。
  在对地勘行业从业人员的一项调查显示,环境地质、城市地质和农业地质将成为最有潜力的三个领域。这一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未来地质勘查市场结构将发生变化或调整。
  地勘人员小幅减少,职工收入稳步增加。据统计,2017年全国非油气地勘行业职工总数79.85万,其中在职职工42.83万人(离退休人员37.02万人),在职职工中地质勘查人员21.20万人,同比减少8.15%(技术人员15.45万人,较上年减少6.76%)。2017年全国地勘行业总收入1609.87亿元,其中:工程勘察与施工收入增长较快,达504.65亿元,同比增长13.70%。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人均劳动者报酬7.61万元,同比增长12.07%,增长幅度较2016年提高8个百分点。
  
  地勘行业不同领域发展潜力排行
  全国地勘单位总资产小幅上扬,勘查设备净值同比下降。据统计,2017年全国地勘单位总资产5849.81亿元,较上年增加0.13%;总负债3220.00亿元,较上年减少2.64%。资产负债率有所增加,由2015年的54%上升到2016年的57%,后又减少至2017年的55%。2017年我国地勘单位的地质勘查设备净值129.28亿元,同比减少12.07%,仅占净资产的4.9%。
  地勘单位树立创新意识,持续探索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传统地勘经济形势的下滑,地勘单位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拓展服务领域,迎接多方挑战,创造新的业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机制转型,以地勘单位改革带动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地质工作服务能力。江苏省地矿局成立了9个市级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环境保护技术中心,积极主动为地方地灾排查和应急抢险、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浙江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与地方政府联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服务中心,共同部署防灾减灾和灾后治理工作。浙江省地勘局建立适应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体制机制,转变过去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体的商业性管理方式;坚持“放得开、管得好、服务优”的新工作理念,下放所有可以由企业自行决策的权力,对于事关企业发展的共性问题进行有效管理,同时为企业改革发展搞好服务。
  陕西4家国有地勘单位整体转企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初步形成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发挥资本的纽带作用,或组建省级地质勘查开发集团,或与省内大型企业集团整合重组,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011年~2017年我国地勘单位资产负债变化
  结构转型,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天津市地矿局提出地质工作服务城市发展的四个层次(中心城区、规划新城、村镇一体化、“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战略。在中心城区建立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数据管理和服务系统,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科学的地质信息服务;为全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提供基础地质技术支撑,为城市重大工程项目选址提供安全保障;承担全市地下水、地面沉降和地质环境的监测工作,初步形成了全市监测网络,为城市社会民生安全提供有效保障。据统计,目前天津市区沉降速率已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80毫米/年~100毫米/年减少到15毫米/年。
  江苏省地矿局根据生态省建设总体部署、矿山环境整治358规划和土地占补平衡措施,充分利用“山水生态、山水国土”等地矿品牌,开拓矿山环境修复、土地复垦市场,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勘局对滨海盐碱地成功改良,对滨海地区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微生物细菌与植物联合修复法对受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优势明显;通过项目的开展掌握了省内大部分地区的深层地热水资源及浅层地热能资源数据,为全省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服务支撑。
  安徽省充分发挥地勘单位在服务能源资源安全、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坚持把找矿主业放在首位,同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重大需求,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积极拓宽服务渠道,扩展服务领域。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机遇,积极谋划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重大项目,探索中央与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更好更快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路径,为支撑服务皖江经济带建设作出了贡献。安徽省地矿局构建起领域多元、公益优先、政府需求、服务大众的格局,在全面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调查评价、观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置等服务平台。华东冶金地勘局重点在服务防灾减灾、环境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拓展。安徽省煤田局由单一煤炭资源勘查向包括煤、煤层气、页岩气、地热等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查转变。
  陕西省地矿集团围绕转型升级,确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向“优急稀特”矿种转型,于2012年在汉中南郑发现大型优质玉矿,计划到“十三五”末投资68亿元,将其打造成地矿集团的支柱产业、汉中市的品牌产业、陕西省的新兴玉文化产业。陕西省煤田集团开辟页岩气以及地热能领域,在汉中南部进行页岩气调查,并积极申请探矿权;协助研究陕西省地热资源分布情况,完成《地热能“十三五”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西北有色集团突出矿产品等新材料新能源研制开发板块,打造地质技术服务、铜铅锌、黄金、新能源、多种经营以及产融结合的六大产业,逐步提高集团可持续发展能力。中陕核集团以民生地质为主要推进手段,强化环境地质调查、农业地质调查以及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工作,突出大地质业务,发挥国有企业的社会效益。
  创新转型,推进地勘单位科技创新,提升地勘单位核心竞争力。江苏省地矿局在航空物探、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地热新能源产业、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调查和治理、核燃料存储器加工等方面加大技术攻关,申报实施了一批国家、省市基金项目和课题,成果申请了多项专利。其中,核电站“整体骨架+模块化存储套筒”式乏燃料贮存格架、“江苏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等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勘局八一四地球物理勘查有限公司凭借“三维重磁电勘探”核心技术及广域、时频电磁法的新技术优势,积极探索进军深地探测领域。浙江省地勘局第一地质大队研发的地下浅层有害气体勘探长三测试仪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广泛应用于长三角地区地下工程当中;建设以地下空间开发和环境地质为主题的地质科技创新创业园,促进创新创业与产业融合。
  战略转型,积极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扩大开放融入全球经济发展。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围绕大基建、大环境、大地信、大安全、大检测等“五大领域”,实施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全面推进地勘单位的产业转型升级。
  江苏省地矿局主动参与长江经济带、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等重大基础性项目;紧抓“一带一路”建设和加强中非、中拉全面经济战略合作的重大机遇,不断拓展境外工作领域,全局有5家地勘单位取得商务部对外经营权,涉足50多个国家。江苏煤炭地质局煤炭地质物测队大力拓展境外市场,先后在孟加拉国、老挝、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开展煤炭、钾盐、金属矿等二维地震勘探、三维地震勘探和重磁电法勘探等工程。
  安徽省地勘局与10多个国家建立了联系,拥有境外矿权79个,并申请省地勘基金的支持,华东冶金地勘局、省煤田局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走出去”的有益探索。
  陕西省地矿集团2016年即与吉尔吉斯斯坦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共建吉国国家中心实验室,并在吉国境内申请了1个153平方公里的金属探矿权,开拓了中亚地勘市场,逐步建立起一支熟悉、适应国际矿产勘查规则的“走出去”商业性勘查队伍。
  宁夏自治区地质局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为导向,编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建设宁夏地质工作规划》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建设宁夏地质工作实施方案》。利用中阿博览会为平台,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共建中国—阿拉伯地学合作研究中心,重点开展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地学领域的交流合作,推进中阿“一带一路”建设,助力中阿经济社会发展。
  地勘行业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九大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地勘行业发挥更大作用,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高质量发展对地勘行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为地勘行业改革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地质工作要紧紧围绕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由粗放式发展向精准服务方向转变,提升地质工作服务的水平和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地质科技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勘查重要性地位进一步凸显。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给地质勘查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国家自然保护区保护政策收紧,对矿产勘查投入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对我国西部地区的影响更为明显,绿色勘查将成为地质工作最基本要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给地勘行业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清洁能源、战略性矿产、地球深部探测将成为我国能源资源开拓的新领域,新型城镇化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为城市地质工作创造了新舞台。地质工作从过去以解决资源问题为主,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工作需求转变。地质勘查将从单一的调查或者勘查向综合性调查勘查转变,由资源需求向资源、环境、空间、灾害等多要素需求转变。
  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为地质勘查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方案提出组建自然资源部,明确自然资源部承担全面支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职责,将履行山水林田湖草资源统一调查、统一整治修复责任,切实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这些工作将为地质勘查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行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地勘行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应积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推动地勘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根本上提升地勘产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培育地勘经济新的增长点。
  以质量变革推动地勘工作转型升级,不断增强地勘市场综合竞争力。地质工作是基础性、先行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地勘行业要率先转变发展方式,以质量为先代替体量为主的发展思路,从考核经济增长速度、规模等数量指标转向考核全要素生产率、社会贡献、利润等经济发展质量指标。地勘单位要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和持续创新理念,发挥地质工作的“工匠精神”,在市场竞争中要严把质量关,提高市场竞争的能力和信誉。
  以效能变革促进转型升级,不断培育地勘经济新的增长点。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地勘行业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主线。地勘单位要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结合地区和单位实际,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和提升现有优势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转型升级的深度与广度。一是加快发展数字信息、高端研发等高生产率领域;二是拓展“互联网+地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品牌;三是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适应全球勘查市场规则;四是实现资源地质从传统的固体矿产向清洁能源矿产和战略新兴矿产转变;五是发挥地质科技支撑引领作用,解决资源环境重大问题。
  以动力变革引领转型升级,不断激发地勘产业技术创新。要实现更有效率的发展就需要在创新上下功夫。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地勘行业传统动力减弱的背景下重新培植经济发展新动力新优势,将传统要素驱动力转变为创新驱动力。当前,大数据、互联网、遥感探测等新技术与地质勘查交叉融合,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装备研发应用,使地质勘查新动能日益强劲,为地质勘查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开辟了新领域。地勘单位要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形成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更大程度地调动各方面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地质科技创新。特别是要加快建立以地勘单位(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以优化服务支撑转型升级,不断改善地勘行业改革发展环境。推动地勘单位转型升级,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优化管理服务,及时调整制约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不合理制度障碍,研究推动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从而推动我国地勘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一是以深化改革总体要求促进地勘单位体制机制创新和协同整合;二是加快推进地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地质勘查领域新技术蓬勃涌现;三是切实做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放宽新产业新业态的市场准入,优化新产业成长的政府服务和市场环境,促进形成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