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国内新闻 > 综合新闻 > >详情

建立新时代两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新型关系综述

发表时间 :2018-02-06 15:39:50 来源:国土报

  2018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期间,《关于加强对省级地质调查院和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指导与合作的若干意见》的正式发布,吹响了新时代中央、地方两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集团式冲锋的集结号。
  新时代不能再各吹各的号
  在生态文明上升到国家战略后,地质工作也面临着更新更高的要求,地质工作要承担起更重的任务。
  对此,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孙绍骋,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在2018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上均有论述。
  孙绍骋高度概括了新时代赋予地质工作的更新更高要求:要把牢支撑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方向,要夯实保障“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的能源资源基础,要为补齐民生短板提供支撑,要全力推进“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
  钟自然则对新时代地质工作的任务进行了细化:加快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海洋地质调查重大装备建造,全力推进地球深部探测重大科技项目的立项和实施,精心实施陆域清洁低碳能源五大地质科技攻坚战……
  新中国成立后,能在短时间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各项巨大成就,最为有效的经验就是集合全国力量,围绕既定目标进行集团式集结、发起集团式冲锋。
  但自国有地勘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体制改革以后,集团式集结、集团式冲锋遭遇了管理体制的障碍。中央组建了以中国地质调查局为主体的公益性地质队伍,各省(区、市)也先后组建了地质调查院、环境监测总站两支公益性地质队伍,并在支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受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两级公益性队伍各吹各的号现象仍然存在。
  以省级公益性队伍的重要力量——省级地调院的建设发展为例,虽然组建已十几年了,但各地对其管理仍五花八门:在行政管理上,有由国土资源厅管的,也有由各省地勘局管的;在经费支持上,有全额拨款的,也有差额拨款的;在发展路径上,有一心一意做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也有要靠从市场挣钱补贴公益性工作的;在工作重点上,有全心全意做好基础地质调查的,也有仍以找矿为主目的……
  这种现象的存在,显然不利于全国地质调查力量形成合力,去更好地完成新时代赋予地质工作的任务!
  于是,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以全力满足新时代对地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目标,开始了建立新型两级公益性队伍的思考:地调局与地调院的关系应该加强还是削弱?如何建设一流的地调院?
  2017年7月26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科技创新工作座谈会上,钟自然对局院(站)关系提出了“技术交流、人才培训、信息共享、项目联系、业务指导” 新要求。
  2017年9月13日,钟自然主持召开“构建新型中央公益性单位与地方公益性单位工作关系”座谈会,进一步明确要从为什么构建新型关系、地方公益性队伍建设中存在哪些突出问题、构建什么样的新型关系、采取什么措施构建新型关系等4个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并提出18条具体措施。
  2017年11月17日~12月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六大区项目办公室在各自片区,分别组织召开了“中央—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座谈会”,征求意见和建议。
  2018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以全面提升省级地调院、监测总站能力为核心的《关于加强对省级地质调查院和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指导与合作的若干意见》出台,两级公益性队伍合力支撑、攻坚、创新的集结冲锋号也正式吹响。
  新时代两支队伍要齐步走
  “指导与合作的新型局院(站)关系,核心是能力提升,目标是形成高效、顺畅的运行机制。”在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室主任徐学义在进行说明时开宗明义。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要在统筹部署、业务指导、项目合作、科技创新、信息共享和人才培养上做足文章。”徐学义说。
  在项目联系上,加强公益性地质工作统筹部署,两级队伍根据自己的职责定位分别开展中央、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的规划和部署;在 “三深一土”、大科学计划、重大基础地质理论的攻关、创新,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等,增强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新格局。
  在业务指导上,在加强对承担中央财政地质调查项目的地调院和监测总站进行全流程业务指导的同时,打造院(站)长座谈会、专题业务培训班等平台,将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新理念落实到地方公益性工作中,将中国地质调查局形成的最新地质理论研究成果,及各类专业的技术、方法、装备应用到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中,提升院(站)的业务能力。
  在项目合作上,支持地调院和监测总站按照相关规定,承担中央财政地质调查项目;推进中央与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合作,建设示范工程,服务中央、地方共同关注的重大资源、环境、工程等需求。
  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上,贯彻联合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和申报科技创新项目的主线,支持有创新能力的地调院和监测总站参与地调局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全国地质科学创新中心的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地调院和监测总站设立中国地质调查局重点实验室、业务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鼓励支持地调院、监测总站与地调局直属单位联合申请国家科技创新平台项目。
  在境外地质调查和国际合作研究上,鼓励地调院和监测总站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质调查,做好协调安排和技术支持;依托地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国际矿业论坛、地学大科学计划等国际合作平台,为地调院和监测总站参与国际合作创造交流合作机会。
  在公益性地质工作信息互联共享上,推动地下水、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地面沉降、土地质量、生态建设等监测网络的统一规划、建设和互联互通,建立监测数据信息的交换共享机制;搭建地质大数据共享平台,扩大地质云覆盖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地调院和监测总站作为节点接入地质云;加强标准建设和技术服务,推动省级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全国地质数据共建共享、互融互通。
  在人才队伍培养和文化建设上,建立业务培训、技术指导、交流学习、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合作培养机制,支持地调院和监测总站推荐选派优秀科技人才到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支持有条件的地调院和监测总站申报设立博士后工作站。中国地质调查局鼓励地调院和监测总站推荐优秀人才参与地调局各类人才评选,并授予相应称号。继承和发扬“三光荣”传统和李四光精神,并以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深化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践行,共同推进地质文化建设。
  用七项举措将两支公益性队伍在工作部署、项目合作、科技创新等方面调整为齐步走,在新时代,中国地质工作也必将翻开更加崭新的一页。
  构建常态化协调联动机制
  定好目标,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作为新时代地质工作集团式冲锋的指挥部,在加强对新型局院(站)关系组织领导的同时,通过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形成了两级公益性队伍常态化的协调联动机制。
  “地调局在发展研究中心与环境监测院分别设立专门协调机构,会同大区项目办公室,对口联系,健全机制,全力推进。”徐学义说。
  同时,中国地质调查局还采取内外兼修的办法,对这一常态化机制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对内,直属单位认真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全面加强对院、站地质工作的业务指导与务实合作。对外,商请协调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重视和加强对院、站建设的指导。
  而作为地调局指定与地调院进行联系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在建立协调机构、开展广泛深入调研后,已理出了局院集团冲锋的思路。
  “2018年,新型局院关系将主要围绕五大工作展开。”在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
  一是共同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引领新时代地质事业发展。具体说,根据新时代的国家需求,开展能源资源安全、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地质灾害防治、“一带一路”建设等研究;在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上,开展“三深一土”、大科学计划项目等策划,以及重大基础地质理论、技术、方法研究;在两级地质工作需求对接上,及时将省规划中涉及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重要地质工作,纳入全国规划部署,优先支持。
  二是精心办好城市地质业务培训,支持新领域地质工作业务能力建设。
  三是积极推进地质云的延伸升级,指导和支持具备基础条件的地调院等单位作为地质云节点,引导带动地质调查研究与服务方式变革。
  四是优先提供“走出去”信息服务,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地学合作,并鼓励有意向、有条件的地调院参与沿线国家地质调查,做好协调安排和技术支持。
  五是搭建平台畅通渠道,促进交流互鉴。已初步确定的平台和渠道包括:召开地调院长座谈会、办好《全国地质调查动态》等,邀请有关地调院参与发展研究中心地质找矿、规划研究、战略研讨、境外调查、信息化建设等业务活动。
  看到这些实实在在的措施,参加会议的地调院长、监测总站站长们兴奋不已。有的院长、站长甚至建议将业务指导变为业务领导,公益性队伍的作用将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