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停止更新 > 一带一路 > 案例分析 > >详情

河钢:"走出去"成就 "塞尔维亚的骄傲"

发表时间 :2017-03-07 15:57:00 来源:香港《紫荆》杂志

    塞尔维亚共和国斯梅代雷沃市,"HBIS"旗帜在浓浓的异国风情中迎风飘扬.去年12月,中国河钢集团收购斯梅代雷沃钢厂仅半年,就帮助这家曾深陷困境的企业扭亏为盈,并得到了员工的真心拥护——塞钢独立工会协会主席萨萨·乔利奇说,工人对工厂现状很满意.这座塞尔维亚唯一的国有大型支柱性钢铁企业,曾被誉为是"塞尔维亚的骄傲",如今重新焕发活力,中塞友谊之花盛开在美丽的多瑙河畔.河钢集团是如何成功"走出去"并实现与当地共赢的?本刊记者就此专访河钢集团董事长于勇.
 
    收购半年即扭亏为盈
 
    记者:河钢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是"一带一路"产业合作的一个成功案例,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于勇:塞尔维亚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中心,是一个内陆国家,不仅与欧盟进行自由贸易,而且还与俄罗斯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是塞尔维亚唯一的国有大型支柱性钢铁企业,始建于1913年,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曾被誉为是"塞尔维亚的骄傲",目前拥有5046名工人,220万吨配套钢铁生产产能,并在多瑙河畔有两个在用的港口.
 
    河钢集团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钢铁材料制造与综合服务商之一,2016年位列《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第201位.
 
    河钢建设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需要融入世界,参与全球资源的配置,打造世界的河钢,共同创造并共同分享世界钢铁工业进步的成果.契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河钢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2016年6月30日,我们完成了对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的收购,建立了首个海外全产业链的生产制造基地,7月1日该厂正式更名为河钢塞尔维亚有限公司.河钢国际产能合作及钢铁产能全球布局迈出了关键一步,进一步向具备高端制造能力的欧洲地区布局,为拓展海外实业基地、构建全球产业制造平台打下坚实基础.
 
    正式并购后,我们充分发挥技术、管理、绿色制造和全球最大营销服务网络的优势,通过管理输入、工艺改善以及全球配置优势资源,迅速扭转了塞尔维亚公司长期被动的经营局面,钢厂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连续亏损7年的塞钢在2016年12月扭亏为盈.据塞财政部数据,2016年下半年,塞尔维亚公司出口量大幅增加,为塞第二大出口企业,成为带动塞尔维亚2016年出口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河钢集团有信心、有能力,将塞尔维亚公司打造成为装备档次显著提高、产品质量更加精良、厂区环境更加美好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成为"一带一路"和中国——中东欧产能合作标志性工程,成为欧洲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和中塞两国合作共赢的典范.
 
    以强大的全球资源配置和综合竞争能力获得信任
 
    记者:我们知道,不少外国企业对海外资产非常挑剔.您认为,是什么让河钢可以成功收购斯梅代雷沃钢厂?
 
    于勇:的确如你所说.国外企业往往很在意投资者是否能恢复企业的活力,解决就业,给这个企业未来.我们能够获得对方的信任,也是与在这些方面坚定他的信心有关.
 
    一个大企业集团的资源配置能力,对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河钢近年来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和欧洲产业资本重组"窗口期",按照"全球拥有资源、全球拥有市场、全球拥有客户"的定位,加快实施产业链全球化布局,已经构建起了基于"全球钢铁制造平台"、"全球营销服务平台"、"全球技术研发平台"三大平台的竞争优势.2015年完成了对瑞士德高公司的收购,拥有了全球最大钢铁营销服务网络和金融贸易平台、资源配置平台、国际化人才整合平台,这将极大地提升斯梅代雷沃钢厂的竞争力.
 
    如今,我国钢铁工业在技术装备、营销网络、绿色制造、人才储备等方面已经具备了融入海外市场、配置全球资源的综合实力.在收购的过程中,我们邀请斯梅代雷沃钢厂高管团队来到有着"世界最清洁钢厂"之称的河钢唐钢参观,时任斯梅代雷沃钢厂CEO的皮特?卡马斯说像看电影一样:"我想过河钢要比斯梅代雷沃好,但是没想到好到这个程度.我相信中国人、河钢能够把这个企业救活."
 
    既授鱼亦授渔
 
    记者:成功收购只是第一步,把收购来的企业经营好才是真正见水平的.河钢仅用半年就令塞钢扭亏为盈的秘诀是什么?
 
    于勇:近几年河钢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并取得了系列突破,如果说实践心得的话,我们认为河钢收购的初衷就是要共赢,要让并进来的企业越来越好,而不是简简单单地追求通过资产增值获利,更不是仅仅为转移产能或是占有资源.
 
    河钢在这半年对斯梅代雷沃钢厂的管理中,一直是按照三个本地化模式在进行,即企业利益本地化、企业用人本地化和企业文化本地化.同时,河钢把最优秀的团队派到这里,把全球最好的资源配置到这里.2016年下半年,河钢来塞尔维亚的技术团队多达11批,近200人,全面对钢厂设备、技术、信息化、工艺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诊断,投入巨大的精力用于成本的控制、工艺的完善和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2016年12月,塞钢产销量均创2010年以来最高水平.2016年下半年累计产铁、钢和钢材,分别比上半年增长56%、52%和55%,同时产品结构快速优化,高附加值的冷轧板产量比上半年大幅增长112%.
 
    我们把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理念带进塞钢,日常生产经营则依靠当地员工.公司有5000多名员工,常驻塞尔维亚的中国员工仅有15人.
 
    中国古人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国企业的到来,并非索取和盘剥,而是秉承共赢的目标,整合各自所长,谋求合力发展,"言必信、行必果,优势互补,提高企业竞争力"已成为所有河钢员工的共识,这也是我们成功的基石,体现了河钢人对打造"一带一路"样板工程的信心和决心.
 
    用真诚关爱赢得员工认同
 
    记者:企业文化的融合是"一带一路"产能合作项目成功落地的一个重要关口.塞钢的本地员工对河钢人的感情特别亲,河钢是怎么做到的?
 
    于勇: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个企业是塞尔维亚人民的宝贵财富,塞尔维亚政府和人民对这个企业高度关注,对她怀有很深的情结.同时,这家企业有值得每一名员工自豪和骄傲的一面;员工在岗位上的严谨,以及他们对企业的热爱,都值得我们珍惜和敬佩.这也是河钢的巨大财富.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中塞两国合作共赢典范和最具生命力的企业,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坚守三个本地化模式.
 
    正如塞尔维亚总统尼科利奇所说,今天的河钢塞尔维亚公司对于5000多名塞尔维亚员工及其家庭来说,是生活的保障.我们真心相待,主动关爱,塞尔维亚当地员工都能感受到,以真情换真诚,企业凝聚力就特别高.
 
    我给你讲几个故事:
 
    塞钢自治工会主席叫西尼萨,去年驻塞尔维亚的中国员工自发给他过了个中国生日,他深受感动,"河钢打造幸福型、责任型企业的理念和做法,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塞钢有个员工叫米西奇,在厂里工作了20多年了,他说,他希望孩子们以后也来钢厂工作.
 
    塞钢独立工会协会主席萨萨·乔利奇说,目前工人对工厂现状很满意,希望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可以帮助塞尔维亚像中国一样迅速发展."
 
    炼钢车间副主任格丽思卡曾对塞尔维亚记者表示:"河钢的到来,对我们的家庭,对斯梅代雷沃市乃至整个塞尔维亚,都具有重要意义.他相信河钢的承诺,相信塞钢会越来越好.
 
    去年习近平主席到塞钢考察,当地两个老工人自发做了一块2米多宽、1米高、写着塞尔维亚语的木牌,习主席讲了12分钟,他们就举了12分钟.
 
    这样的故事太多了,塞尔维亚员工们的话让我们很欣慰,也更坚定了我们注重"三个本地化"的决心.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对塞钢员工乃至全体河钢员工,都是极大的鼓舞吧?
 
    于勇:习主席要求我们"言必信、行必果",对此,我们有信心和决心,不仅让这个企业实现盈利,更重要的是让它拥有未来.河钢所拥有的企业运行管理优势、成本控制优势、技术和人才优势,特别是随着集团国际化战略的推进,我们拥有了全球最大的钢铁营销服务网络——德高公司,形成了强大的全球资源配置优势,通过与塞尔维亚公司优势互补,为尽快恢复钢厂活力,进而提升竞争力,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我们有中塞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有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有良好的政治环境,这一切都让我们对恢复钢厂活力、保证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塞尔维亚总理武契奇也对我说,他本人会和塞尔维亚政府一起为促进河钢塞尔维亚公司发展提供大力支持,推动塞中友谊不断升华.
 
    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李满长也称赞河钢塞尔维亚公司是"中塞两国合作的重要典范",并表示使馆会对塞钢发展提供全力支持,促进两国合作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习近平主席的认可,以及各方的赞誉与支持,对河钢是莫大的鼓励.随着钢铁行业的完全市场化,钢铁行业全球化是我国钢铁行业必须迈出的一步."一带一路"建设为钢铁产业"走出去"创造了更多机遇.到2020年,河钢将实现海外公司年合并销售收入1300亿元(200亿美元),将占集团比重30%.
 
    我们也非常欢迎香港、澳门的有志青年到河钢、河钢塞尔维亚公司参观、实习,甚至成为我们的一员,欢迎每一个有志青年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编辑:宋玉琤     来源:香港《紫荆》杂志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