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停止更新 > 一带一路 > 分析评论 > >详情

石化油服在“一带一路”

发表时间 :2017-05-31 16:16:40 来源:中国石化杂志第5期

  摘要: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业务拓展的重要切入点,让国家战略在石化油服落地生根,力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收入规模比“十二五”末翻一番。
 
  2014年年底以来,国际油价大幅下滑并长期在低位徘徊,世界油气行业陷入寒冬,油服行业生存发展面临严峻挑战,2016年,石化油服及其旗下大部分企业陷入亏损。得益于在国际市场特别是沙特、科威特、阿尔及利亚等“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长期布局和深耕厚植,石化油服海外业务新签合同额、完成合同额基本保持稳定,部分市场略有增长,整体保持盈利,科威特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还呈现“逆势上扬”,为石化油服的凛冽寒冬送来了一抹“冬日暖阳”。
 
  近年来,石化油服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尊重和遵守业务所在国法律、宗教和社会习俗要求,精心操作油气勘探开发工程和市政工程建设等业务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精心呵护中国石化品牌在所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海外发展——始于“一带一路”,长于“一带一路”
 
  25年来,中国石化石油工程业务发展的重点市场大多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海外事业的发展肇始于中原油田。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原油田本土储量产量大幅下滑,工作量严重不足,石油工程队伍大量停待,面对严峻的生存危机,中原石油工程系统率先走上了外闯市场之路。1992年,中原油田第一支石油工程队伍承揽巴基斯坦55号公路项目,迈出了进军国际市场的第一步。1996年进入苏丹,1998年进入印尼,1999年进入卡塔尔,2000年进入也门,2001年进入沙特。胜利油田的石油工程队伍也于1997年首出国门,承揽了土库曼斯坦石油工程服务项目。此后,各个油田的石油工程队伍多头并进、四面出击,一支支钻井队、物探队、作业队、测井队、油建队等如同一个个小舢板纷纷驶向国外市场的海洋,海外市场得到快速发展和扩张,奠定了中国石化海外石油工程事业的坚实基础。
 
  国际石油工程公司成立十几年来,海外石油工程业务总量稳步增长,效益不断攀升,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期间,累计新签合同总额170.6亿美元,完成合同总额124亿美元,实现利润总额18.8亿元。其中累计与“一带一路”沿线19个国家签订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合同522个,合同额91亿美元。业务主要分布在中东、北非地区,占82%。累计完成合同额68亿美元,国内设备及材料直接出口以及工程服务带动出口合计约13亿美元;市场结构逐步优化,形成了以沙特、科威特等中东北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稳定的主力市场。到2015年,已经形成沙特、科威特、阿尔及利亚等3个正在执行合同额超过10亿美元国家市场,加纳、厄瓜多尔、土库曼斯坦、墨西哥等4个5亿~10亿美元的国家市场。公司已分别成为沙特、科威特和厄瓜多尔国家石油公司最大陆上钻井承包商、阿尔及利亚石油公司最大的国际地球物理承包商。在沙特,累计签约项目142个,合同额81亿美元,累计完成金额55.2亿美元。
 
  公司业务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向高端、综合性业务迈进。井筒业务相继在测录固、测试压裂、浅海钻井和泥浆服务等高端技术领域及油田综合服务市场取得新突破,物探业务在数据处理和解释领域取得较大进展,海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产业链条初步形成,具备了为海外油公司提供勘探开发整体解决方案和一体化服务的能力。市场开发和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管理和施工团队日趋壮大,在全球油服市场经风雨、见世面,锻造了一支能胜任国际化要求的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服务队伍。坚持“统一旗帜、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原则,推进海外业务一体化统一管理,科威特、沙特和厄瓜多尔等区域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统一管理实践经验,统一了公司品牌,理顺了市场管理秩序,优化了资源配置,加强了单位和专业之间的协同效应,逐步显现出整体竞争优势和规模效益。
 
  石化油服在海外石油工程服务中秉承中国石化“诚信规范、合作共赢、回报当地”的理念,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确保所有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尊重作业所在地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和改善当地民生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开拓一方市场、心系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贡献一方社会,全方位融入业务所在国家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积极促进当地就业,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给予员工关爱和温暖,踊跃参与当地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高度重视和遵守安全环保要求,努力打造高度负责任、高度受尊敬企业的典范,树立了石油工程海外良好的品牌形象。
 
  乘势而上——“一带一路”是石化油服的海外兴盛之路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顺应了国内经济发展换挡期、阵痛期、消化期“三期叠加”新阶段矛盾消解和东西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产能合作,共享发展成果,其核心内涵就是要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方式,打造利益共同体,构建责任共同体,建设命运共同体,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互利共赢、共建共享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对于因外部行业寒冬爆发与内部多年盲目扩张造成的产能过剩、队伍装备大量停待、经营陷入困境的石化油服,具有重大的战略与现实意义。
 
  石化油服25年来的海外石油工程创业,实际上已经通过油气开发与工程建设项目在 “一带一路”践行着“五通”的战略构想,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战略合作已有非常好的基础。以沙特、科威特和阿尔及利亚等国家油服市场和工程建设市场的稳步扩大和密切合作为标志,“一带一路”已经成为石化油服海外发展的核心战略和核心合作区。从石化油服业已成型的海外市场格局看,其市场方向和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高度契合。因此,我们要把握大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业务拓展的重要切入点,让国家战略在石化油服落地生根。
 
  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特点与自身需求看,石化油服涵盖油气田开发全产业链的业务结构和工程建设能力,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油气资源国产业具有高度的发展互补性。“一带一路”油气资源国油气资源丰富,但勘探开发工程服务尚不能自给,国民经济大多高度依赖油气资源开发,基础设施一般比较落后,油气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空间广阔,石化油服在“一带一路”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安排来看,中国政府通过建立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为中国企业扩大“一带一路”投资和贸易提供金融和保险支持。同时,国家建立了境外能源合作协调服务机制,制定了能源产业境外投资指导目录,启动了亚太自贸区建设,并与相关重点国家签署了政府间能源合作协议,为石化油服海外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合作环境,为企业“一带一路”走出去提供了政策和金融支撑。
 
  从中国石化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安排部署来看,中国石化将秉持“优势互补、风险可控、互利共赢、联动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市场优势及中国石化上中下游及外贸一体化产业优势,促进全方位产业合作升级,不断推进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国际产能合作、贸易合作及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利长远、惠民众的可持续发展合作模式,助力国家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格局。石化油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业务发展将能更加便利的共享中国石化上中下游及外贸一体化的集团优势,在所在国业务活动政策支持、资源优化、效率提升等方面得到更多支持保障。
 
  石化油服在“一带一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从外部环境来看,国际地缘政治及公共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一是伊拉克、叙利亚、也门等国战争和武装冲突仍在继续,“伊斯兰国”“基地组织”“塔利班”等极端恐怖组织活跃,工作环境恶劣,交通安全、人员健康问题突出,对境外项目人员生命健康构成重大威胁。二是持续低油价带来的冲击和市场竞争加剧,石化油服正遭受来自国际知名公司、发展中国家公司、当地公司、国内兄弟单位和民营企业的多重夹击。三是市场进入门槛抬高与金融财税风险明显加大。部分国家大幅度提高本地化率要求或提高其他市场进入壁垒,给业务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美元强势导致多国货币贬值,汇率波动剧烈,一些国家采取更加严厉的财税政策,加大财税稽查力度。部分业主资金短缺,付现能力差,工程款结算、融资担保等风险管控难度加大。
 
  从石化油服内部因素看,一是在管理体制上,对国际化业务的管理还比较粗放、管控能力还比较低。海外信息、技术、装备、队伍、人力及其他相关管理资源的优化整合还不到位,制约了整体效应和潜在效益的发挥,项目运营的风险识别、预警和管控还比较滞后,大型项目管控能力较弱。二是业务转型升级缓慢,仍以常规工程施工为主,高端业务竞争能力弱,国际化经营管理理念及体制尚待健全。三是国际化关键岗位专业人才短缺与流失问题并存,制约了海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行稳致远——走好石化油服的“一带一路”
 
  石化油服深刻认识“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于自身发展的重大意义,认真贯彻落实中国石化“价值引领、创新驱动、资源统筹、开放合作、绿色低碳”五大发展战略,坚持扩大业务规模和提升质量效益并重、强化市场开发和优化市场布局并举,大力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的海外市场间,聚焦提质增效升级,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实力、综合实力、抗风险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实现海外业务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力争到2020年,适应国际化经营的统一管理体制机制更加成熟规范,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转方式调结构取得决定性成果,井筒、物探、地面、海洋、油藏各专业工程业务协调发展,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业务大幅增加,主要客户群相对稳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收入规模比“十二五”末翻一番。
 
  一是坚持市场是根,着力培育新增长点,持续扩大经营规模。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做强做大中东、美洲、非洲、中亚-俄罗斯和东南亚等五大规模市场。井筒业务继续做强沙特、科威特等市场,稳固厄瓜多尔、哈萨克斯坦等市场,密切关注俄罗斯、伊拉克等新市场。物探业务加快形成“中东、南美、非洲、南亚-东南亚”4个过亿美元规模市场。地面业务着力培育和提升EPC总包能力,稳固和做大沙特、加纳、加蓬、肯尼亚、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等重点国家市场。油藏综合服务密切跟踪美洲、中东、东南亚、非洲市场的综合服务项目,力争扩大美洲市场,开发东南亚和非洲市场。面向市场需求,加快产业升级。井筒工程业务由单一的钻井施工向钻测录综合服务方向发展,技术输出项目占较大比重。物探工程从目前以地震采集为主过渡到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处理解释工作量占较大份额。地面工程实现设计、采办和EPC管理能力大幅提高,具备同时实施多个EPC项目的管理团队和能力。海洋工程实现浅海工程服务实现更大突破,逐步探索进入深海服务领域。油藏综合服务力争扩大美洲市场,开发东南亚和非洲市场,推动规模发展。整合技术规范和标准,积极推介页岩气、致密气、酸性气等非常规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
 
  二是坚持服务是魂,着力提升发展质量,精心组织实施项目。深化海外业务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建立有效分工协作机制,实现海外重点市场一体化管理和国内外资源一体化配置。加强内部沟通合作,建立定期工作交流机制,形成协同作战效应。完善以项目管理为中心的管控体系,强化项目管理模式策划、实施方案制定、关键人员选聘、项目动迁等环节的协调管理,加强项目进度、成本、工期、安全、质量等关键要素的管控,探索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负责制。注重品牌建设,做好文化建设、品牌宣传等工作,把每个项目都变成品牌建设平台,不断提高石化油服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美誉度。
 
  三是坚持效益是本,着力加强风险管控,有效提升盈利水平。全面推进依法依规从严治企,强化过程风险管控,严守国家法律法规、国际规则和市场规则,严格按合同约定办事。注重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健全审计、纪检、监察、法律“四位一体”的风险防控和内部监督体系。全面落实项目责任制,严格执行项目止损机制,保障海外项目高效运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推行“以效益论英雄”“凭业绩排座次”的考评制度,根据效益指标完成情况实施分等级、分层次考核,充分调动企业拓市增效、降本增效、创先创效的积极性,实现海外业务经营管理提质增效升级,确保整体效益最大化。
 
  四是坚持合作共赢,着力深化对外合作,增强综合竞争实力。树立双赢、共赢、多赢理念,深化不同层面的对外合作,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深化与油公司合作,构建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以优质高效服务抓好在建项目实施,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和规模,建立稳定的客户群。深化与国际知名石油工程公司合作,一方面学习掌握先进经营理念和运作方式,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互换工作量、互为分包商,有效提升市场占有率。深化与国内同行和当地公司合作,联合投标和实施项目,实现优势互补。深化与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遵循项目所在国“当地化”要求,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深化与国内金融机构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开发实施融资工程项目。
 
  五是坚持科技为先,着力培育特色技术,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把提高对国际市场的技术支持和保障能力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突破方向之一,整合现有特色技术和专有技术,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形成符合海外不同项目业主要求的技术标准和装备标准,打造石化油服品牌,推动技术服务业务“走出去”。注重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国际油服公司科研管理经验,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加强外部科研资源利用,通过并购、引进、合作研发等模式,加快形成完善的一体化研发链条,全面提升公司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关注拥有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的中小型技术领先公司,寻求合资并购机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六是坚持人才为基,着力强化队伍建设,推进业务永续发展。发挥全系统员工队伍优势,研究国际化人才合理流动、配置整体方案,统筹全系统国际化人才管理,统一调配和使用,实现关键人才在全系统流动,构建强有力的跨文化国际服务团队。立足国际化人才发展特点,合理设置职位层级和专家岗位。坚持“人才国际化、用工当地化”,多渠道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国际化经营管理、技术和技能操作人才,建立健全留住和稳定国际化人才机制,推动国际化人才在创新创效中脱颖而出。
 
  (作者:吴思卫 作者单位:石化油服)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