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停止更新 > 一带一路 > 分析评论 > >详情

中国与东盟能源合作的成就与愿景

发表时间 :2017-03-28 09:09:59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中国—东盟双方在技术、能源需求结构等方面的高度互补成就双方能源合作的累累硕果。随着“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和东盟能源需求的扩张,双方能源领域的深度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可期。
 
  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进行战略对接、务实合作”“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带动我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实现优势互补”。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的重点合作领域,东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区域,与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卓有成效,在发展战略、具体政策和市场需求推动下,双方合作前景广阔。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和产能合作大框架引领下,中国与东盟能源合作进展迅速,取得重要早期收获。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初显成效:中缅油气管道全线贯通并向国内输气输油,成为我国第四大能源通道和“一带一路”的代表性项目;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与越南、缅甸、老挝等周边国家实现电网互联互通,电力贸易实现“零关税”,拉动双边电力贸易快速发展。能源投资以电力为主,相关项目进展顺利、硕果累累:BOT、BOOT、股权并购等多种方式并行,涵盖水电、火电、热电等多种领域,广泛分布于老挝、越南、缅甸、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多个东盟国家,成为中国—东盟产能合作的基础和典型。能源项目承包以总承包模式为主,带动相关技术、工程建设、能源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链环节“走出去”,缓解中国国内过剩产能的同时,弥补了东盟国家在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缺陷。
 
  中国—东盟双方在技术、能源需求结构等方面的高度互补成就双方能源合作的累累硕果。随着“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和东盟能源需求的扩张,双方能源领域的深度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可期。
 
  继续推进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区域能源网络。2014年,中国与东盟的电力互联互通开始提速,但目前限于老挝、缅甸和越南等接壤邻国,南方电网公司正积极推进中泰联网项目,有望实现中国东盟间首次与非邻国的跨国电力交换。此外,东盟国家存在较为严重的能源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现象,泰国、越南等国电力需求旺盛,而柬埔寨、缅甸等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水能资源储量丰富,在实现次区域内电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方面,中国与其他域内国家尚有巨大合作空间。
 
  合力开发清洁能源,共建绿色“海上丝绸之路”。2016年《巴黎协定》正式生效,构建清洁能源体系、打造绿色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发展共识,东盟国家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待转型。东盟清洁能源种类繁多,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储备丰富,发展清洁能源体系具备天然优势。缅甸、泰国、越南等东盟多国出台能源发展规划,拟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成为中国与东盟能源合作的新契机。去年1月,中国电建与泰国意大利泰公司就海上风电项目合作达成共识;去年2月,中国三峡集团与缅甸签署其国内首个风电项目合作协议,成为中缅能源合作的又一标志性项目;去年9月,南方电网国际公司与越南签署了中越西原风电项目合作备忘录,成为中企在越南首个新能源电力项目……随着东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其能源需求将水涨船高,东盟能源中心预计到2040年能源需求将比2013年增长80%。在各国政府能源发展规划推动下,中国—东盟的清洁能源合作前景广阔,绿色“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有望稳步推进。
 
  加大能源技术合作,实现区域共享共赢。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因储量丰富、价格低廉成为东盟主要能源消费品;随着环境压力增大,提高传统能源利用效率、实现清洁使用成为东盟国家的难题。此外,东盟虽具备充足的可再生能源,但开发能力、能源设备等技术层面的短板无法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能源优势。中国多年来在煤炭清洁技术、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设备制造、水电开发、生物质能等能源技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业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与东盟各国的技术需求形成有效互补。去年9月,第四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举行,双方就新能源合作达成协议和意向签约共6项;中广核、南方电网等中国企业也通过协议或具体投资项目,积极开展专业培训,为东盟国家培养相关领域技术人才,促进区域内国家电力、清洁能源等行业的共同发展。
 
  因此,中国与东盟在能源储备、市场需求、技术、装备等多个能源领域契合度高,合作基础好,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双方可深挖合作潜力,为“海上丝绸之路”打好能源基础,为区域经济发展加薪添柴。

(作者:王嘉珮,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