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绿色 > 绿矿资讯 > >详情

循环利用 让废弃矿山变身“金山银山”

发表时间 :2022-10-24 10:17:40 来源:中国矿业网

  ◆核心阅读◆
  正确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的关系,明确修复土地性质,盘活矿山土地资源,鼓励废弃矿山循环再利用,借助市场化运行机制,探索生态和产业“两条腿”走路,建立生态修复项目动态跟踪评价机制,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之大者”。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母亲河滋养下的甘肃,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区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区,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就“开展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出:要对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与污染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实施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地形地貌重塑、植被重建等生态修复和土壤、水体污染治理。统筹推进采煤沉陷区、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开展黄河流域矿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试点示范。”
  长期以来,由于管理机制不完善、生态治理要求低,作为资源大省的甘肃,形成了一批污染自然环境的废弃矿山。不仅占用发展空间,还潜藏着地质灾害隐患。加之,地理条件复杂、修复标准不健全,以及矿山生态修复涉及地质环境、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造成了废弃矿山不易修复治理的难题。
  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资金投入大、项目周期长、投资风险高、社会资本的投入和参与性不高,以及政策保障不足,很难实现长效化、科学化修复。现实中,矿山生态修复也缺乏统一标准,如对依靠自然修复废弃矿山的认定条件不精准;人工修复到什么程度,才算达标未有明确规范。
  针对此,倒逼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的关系。一是明确修复土地性质,盘活矿山土地资源。目前,我国除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有中央财政资金直接补贴外,其他地方主要靠当地政府财政“一肩挑”,负担较重。在修复项目资金用完后,后期管护成本高、责任主体模糊,后续管理难以为继。因此,要按照“谁修复谁受益”原则,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土地平整项目,通过新增复垦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与占补平衡,试点推行用地指标置换交易,使废弃矿山经修复后形成的土地,能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处置,以出让方式完善修复项目的内部反哺机制,确保将更多收益用于矿山的长久生态治理。
  二是鼓励废弃矿山循环再利用,借助市场化运行机制,探索生态和产业“两条腿”走路。矿山生态修复不是为了修复而修复,如只是单纯开展生态修复,缺乏产业支撑的稳定资金维护,就会造成生态修复的不可持续和财政资金浪费。部分矿山在修复后重新恢复了生态功能,形成了新的地质景观与生态产品,可制定激励政策,因势利导将矿山景观与生态产业发展相结合,积极打造“农家乐”旅游和田园综合体等新经济业态,有力推动老矿区产业转型升级。重庆市从2019年开始实施关闭矿区有偿填埋城市建筑弃渣,有力弥补矿山修复资金缺口。据统计,修建渣场综合成本每立方米约两百元,矿坑回填则每立方米仅需18元,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建立生态修复项目动态跟踪评价机制,坚决摒弃生态形式主义的盆景式修复,杜绝假借生态治理名义骗取国家资金的乱象发生,认真做好资源评估、产业发展与用地规划。矿山生态修复需政府做好前期引导,建议加快制定省级统一标准体系的矿山生态修复调查评价、空间规划、资金概算、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和验收评价技术规范,确保矿山修复有章可循。同时,对参与矿山生态修复的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职能部门监管责任清晰界定,既能厘清各自职责,又能充分形成合力。
  四是由于各废弃矿山情况迥异,针对矿山修复的遥感监测、验收标准较为宏观,仅停留在“消除地质安全隐患”和“复绿增绿”层面。因此,要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并设置专项资金,辅以财税优惠措施,加强产学研协同攻关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以达到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环境、提高水源涵养功能、促进生态系统一体推进的总体治理目标。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要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优先嵌入地勘事业发展全过程,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科技攻关,有效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立足甘肃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聚焦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与生态修复治理两大任务,分别于2019年和2021年获批建立“自然资源部高寒干旱区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和“自然资源部黄河上游战略性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现已实施生态修复项目30多个,并在研究水平与服务贡献、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上取得一定进展,但也面临着高端人才储备不足、科研资金与项目后劲不足的问题。下一步,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将举全局之力、聚全局之智,基于“立地”需求、做“顶天”布局,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研究团队、强化条件保障,加快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进度,着力打造平台、人才、项目三者良性循环的模式,勇于蹚出一条面向西北、辐射整个黄河上中游区域的转型发展新路,努力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更优质的全要素地质技术支撑与服务。(中国矿业报  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党委书记 局长 陈建国)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