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绿色 > 绿矿资讯 > >详情

江西德兴:从铜都到绿色产业 资源型城市如何走出新路

发表时间 :2019-02-21 09:43:58 来源:江西日报

  导读:资源型城市,就是我们常说的瓷都、煤都、钨都、铜都……如何让这些资源型城市避免走向衰落,既实现可持续发展,更走向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中国铜都”江西德兴对接国家和省里发展战略,“牵手”中国中医科学院打造中医药产业,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新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坚持有进有退、有保有压,在统筹兼顾中实现经济社会行稳致远。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通过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以“生态+产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留下挖不走、吃不空的金山银山,赢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本期特邀黄璐琦、贺俊、刘瑞英三位嘉宾,就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展开对话。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近几年的一个热门话题。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转型得越早越主动
  主持人:前几天,一组关于瓷都景德镇转型升级的文章被广为传播。景德镇作为一座资源枯竭城市,在这个时候受到媒体广泛关注,传递出怎样的信息?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总的情况如何?
  贺俊:景德镇是2009年国务院确定的第二批全国32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到今年刚好10周年。从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2008年公布首批资源枯竭城市以来,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就一直受到极大关注。
  我国资源型城市多达262个,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个总体判断是,经过十多年的转型攻坚,我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按照新发展理念,社会民生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城乡面貌持续改善,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转型的内生动力增强。据统计,资源枯竭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由转型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提升到转型后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效果已经显现。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类。资源开发处于上升阶段的,为成长型城市;处于稳定阶段的,为成熟型城市;趋于枯竭的,为衰退型城市;摆脱了资源依赖的,为再生型城市。目前,成长型和成熟型城市占到资源型城市的一半。要避免这些城市重蹈“矿竭城衰”的覆辙,必须加快建立开发秩序约束、利益分配共享、产品价格形成、接续替代产业扶持等长效机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机制保障。
  拿江西来说,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江西的资源型城市有11个,其中地级5个,分别是景德镇市、新余市、萍乡市、赣州市、宜春市;县级6个,分别是瑞昌市、贵溪市、德兴市、星子县、大余县、万年县。从2008年至今,江西已有萍乡、景德镇、新余、大余4个地方进入资源枯竭城市行列,包括德兴在内的其他7个城市为成熟型城市。
  从中长期来看,不论是成长型城市、成熟型城市,还是衰退型城市,都必须过好转型发展这一关,转得越早,越主动。加快培育壮大多元并举、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彻底改变资源型产业“一业独大”的产业格局,才能增强资源型地区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资源型城市转型要未雨绸缪。机遇和窗口期稍纵即逝。不能等到资源完全耗尽了再找替代产业,尽快形成若干支柱接续替代产业,城市才有未来
  主持人:德兴市目前并没有进入资源枯竭城市行列,资源开发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目前的转型可以说是“未衰先转”,为什么要对产业转型抓得这么紧?
  刘瑞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德兴市是一座典型的工矿城市,是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有“金山”“银城”“铜都”之称。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来以工矿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已经越来越制约德兴的发展。过去,全市财政收入来源中,铜及其附属产业占了80%,近几年经过产业调整,仍占到30%,表明铜及其附属产业在全市经济中所占比重过大。
  虽然眼下德兴没有进入资源枯竭城市名单,资源开发处于稳定发展阶段,但随着矿产资源日益枯竭,我们不能等到资源完全耗尽了再找替代产业。要早谋划、早布置,未雨绸缪。因为转型的机遇和窗口期稍纵即逝;而转型产业从选择、培育到成长、壮大,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尽快形成若干支柱接续替代产业,城市才有未来,也才是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2018年8月德兴市委召开的七届六次全会上,明确了转型发展三大主导产业,即重点发展有色金属产业、先进机械制造业和以中医药产业为主的大健康产业。三大主导产业的选择,这是我们对德兴未来产业发展的一个布局。
  ●中医药产业是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中医药强省”是江西的既定目标,中医药是江西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型城市转型,要善于“对接”机遇
  主持人:欢迎黄院长参加论谈。听说德兴的产业转型,您积极给予支持和推动。德兴把发展中医药产业作为三大转型主导产业之一,有哪些利好?
  黄璐琦:这几年,我来江西,来上饶、德兴多次,对这片红土圣地怀有深厚的感情。德兴作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这一步是迟早要迈开的。这一步往哪儿迈?综合来看,德兴把发展以中医药产业为主的大健康产业作为三大转型主导产业之一,适应了国家的需求,对接了江西省的产业发展战略,优势独特、得天独厚。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国家对发展中医药产业高度重视。
  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江中集团江中药谷时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
  二是以中医药产业为主的大健康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
  中医药是独特的卫生资源,中医药产业是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近几年来,中医药以其在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特别是随着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等一大批战略规划和指导性文件的发布,我国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产业已经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据统计,2011-2017年,中医类医疗机构诊疗人次从6.8亿快速增长到10亿以上;截止2017年,中医类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占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的比重达到了15.9%,以中医药为主的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更是达到了1.75万亿元。
  2018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显示,到2020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将突破3万亿元的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医药的研究与应用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医药已传播至183个国家和地区,103个世卫组织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中医药已被俄罗斯、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列入医药体系,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中国政府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86个,在海外建立了中医药中心10个。可以说,目前中医药在全球的发展方兴未艾。另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旅游人数将达到旅游总人数的5%,收入将超过5000亿元,应该说这个增长潜力是巨大的。
  三是从江西看,“中医药强省”是江西的既定目标,中医药是江西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6年,江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打造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中医药强省”的目标,中医药成为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一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江西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江西成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
  江西省委、省政府重视中医药发展,成立了由省委常委任组长的推进中医药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厅际联席会议制度。中医药发展的政策环境、创新能力、工业规模、产业集聚、产业链条、医疗服务等,都有较高水准。
  《江西省“十三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在中医医疗、中药产业、中医药继承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医药文化传播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初步实现中医药强省目标”,并提出了要建成20个赣产道地药材和优势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中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等等具体目标。
  上饶市委市政府积极行动,把“中医药强省”目标落到实处。目前,上饶市获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德兴获批国家中医药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这些措施为德兴发展中医药产业插上了新翅膀,营造了“好气候”。
  总之,市场前景好,国家又重视,又与省里的战略对接,选择这样的替代产业,德兴的路子无疑是对的,只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一定能结出硕果。
  ●向特色优势要竞争力,是我们选择把中医药产业打造成转型主导产业的基本遵循
  主持人:德兴是“中国铜都”,声名远播,选择中医药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从自身来讲,主要的考虑是什么?
  刘瑞英:刚刚黄院长讲了德兴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天时。德兴还具备地利、人和。
  德兴有着发展中医药产业的特色优势。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向特色优势要竞争力”。中医药产业,就是我们的特色。瞄准自己的优势、对接国家和省里的发展战略,这样的产业转型,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形成新的优势。
  最让我觉得欣慰的一件事,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对德兴的大力支持和推动。2018年6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德兴市建立了除北京之外的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实验培训基地。这个基地投资30亿元,集健康、旅游、教育、文化为一体。要知道,这是中国顶尖权威的中医药研究机构落户德兴,对“建设健康德兴,打造中医药振兴发展‘江西样板’领头羊”,无疑将发挥重要作用。
  德兴发展中医药产业的优势,我用五句话来说。
  第一句,德兴是我省“传统道地药材”主产区之一,中药材资源储量非常丰富,境内蕴藏中草药资源1460余种,占全国已发现药用植物总数五分之一多;其中,药食同源医药植物38种,超过全国药食同源医药植物的三分之一。特别是境内铁皮石斛、覆盆子、七叶一枝花、三叶青、两面针等20余种濒危珍稀野生中药材都有着一定数量的种群繁衍。近年来,先后成功申报了德兴掌叶覆盆子、德兴铁皮石斛、德兴红花油茶等3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成功创建了中国红花油茶之乡、中国掌叶覆盆子之乡。
  第二句话,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远可追溯到东晋时期,医药学家葛洪辞官云游到德兴炼丹,写下了著名的《肘后备急方》,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她发现青蒿素的灵感就来源于此书。元代以后,名医名家辈出,留下了多部医籍。上世纪70年代初,受周恩来总理指派,当时的北京医疗队先后派出8批100余名中医药专家到德兴开展中草药调查研究、中医培训等工作,为德兴的中医药业打下了扎实的群众基础。从2017年起,德兴将每年的3月7日定为“国医日”,推动了中医药文化的普及。
  第三句话,有完善的中医药政策支撑。市里成立了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了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中心,出台了一系列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2018年,全市中草药种植面积已超过7万亩,占地500亩的中医药产业园正加紧建设。
  第四句话,有健全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市中医院有省级基层特色专科4个以上,特色诊疗技术25项以上。目前,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的乡镇卫生院、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8%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德兴还在全省率先将中草药纳入了医保。
  第五句话,有一定的中医药研发能力,有专利、有研发中心、有“863计划”课题、有填补国家空白的成果,等等。
  总之,德兴的中医药产业发展,目前正是方兴未艾。
  ●在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成为“硬约束”的大背景下,处理好远与近、进与出、快与慢、舍与得的关系,资源型城市转型才有美好的未来
  主持人: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更多的资源型城市将会加入到主动寻找替代产业的行列,在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成为“硬约束”的大背景下,资源型城市转型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
  贺俊: 一是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在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大背景下,推动转型必须要有战略眼光。要放眼区域长远发展,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担当,顶住经济暂时放缓的压力,排除各方面质疑和干扰,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破釜沉舟的决心,坚定闯出绿色发展新天地,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积蓄优质动能。
  二是处理好进与出的关系。舍得眼前投入换得长远健康的生态系统。转型发展不是“免费的午餐”,良好的生态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投入决定回报。只有舍得花大成本、下大功夫、用大力气,把真金白银真正投进去,才能让荒山披绿衣、碧水绕城来,才能让山河大地展露新颜,才能为绿色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是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坚持久久为功,方能收到长治之效。推动转型发展,需要把握好工作力度和节奏,努力实现时、度、效三者有机统一。一方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转型发展也有窗口期,迟疑不决、踟蹰不前就有可能坐失良机。要积极顺应绿色发展大趋势,抓住和用好国家、省、市三级政策叠加的重大机遇,马上转、全面转、彻底转,推动城市发生“由内而外”的根本性变化。另一方面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转型发展是一场牵涉面广泛的深刻变革,必须克服急躁情绪和功利心态,注重加强系统设计,坚持稳扎稳打,确保步步为营。
  四是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要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坚持有进有退、有保有压,在统筹兼顾中实现经济社会行稳致远。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通过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以“生态+产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留下挖不走、吃不空的金山银山,赢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刘瑞英:优势变为现实离不开苦干实干。我们将紧抓中医药产业发展不放松,努力把中医药产业打造成德兴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支柱产业。到“十三五”末,全市建立起覆盖城乡、功能完善、优势突出、与德兴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健康旅游发展体系、健康干预管理体系和中医药产业促进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研究出台《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规划(2018-2020)》,落实规划引领。二是推动加快中医药发展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出台更多、含金量更足的政策措施,加强政策扶持。三是研究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基金”,强化资金扶持。四是加强中医药健康旅游人才培养。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引导推动已落地的项目加大投入、加快建设。
  (本期访谈得到江西省社科院上饶分院大力协助,谨致谢忱)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