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国内新闻 > 市场 > >详情

2015年黄金市场三大猜想

发表时间 :2015-01-12 09:57:13 来源:


  黄金同时具备货币、商品和金融属性,在不同的历史和经济条件下,会展现出不同的属性。其不同属性的展现,同样也会主导出完全不同的价格运行轨迹。
  基于货币属性来考虑,黄金将进入大熊市
  2014年黄金市场表现虽然平淡无奇,但却让诸多投行看错了点位,错得最“理直气壮”的是高盛。高盛从2014年年初开始看空黄金,建议投资者做空黄金,到9月份高盛商品研究主管杰弗里·卡瑞依然斩钉截铁地说,黄金在2014年年底前将跌至1050美元/盎司(实际最低也仅到了1130美元/盎司)。高盛等之所以如此坚定地看空黄金,也是有一定逻辑支撑的。
  黄金是典型的“非美货币”。2015年货币市场预期最强烈的两件事,一个是美联储加息,另一个是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美元指数当中,欧元和日元占比接近70%,欧元和日元的持续贬值对美元指数的抬升可能依然贯穿整个2015年,再加上美联储升息预期(美元正处在历史性利率低位,利率的上升空间较为明显),美元指数的走强,使外汇市场将彻底压制黄金的货币属性。1995年至2001年的历史可能会重演。
  1995年至2001年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平稳,除了2001年发生“9·11”事件影响了当年GDP之外,1995年至2000年美国GDP增长速度从4.7%上升到了6.4%,期间通胀数据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平均年通胀率还不到2.5%,美元指数从80升到了120,国际金价则从400美元/盎司一路下跌至接近200美元/盎司。
  1995年至2001年黄金出现大熊市的主要背景有:美元指数持续走强、美国经济稳步上涨、市场通胀水平较低。这跟此时美国进入的经济周期似乎非常类似。目前市场上推断黄金进入大熊市的理由大部分基于此。
  基于商品属性来看,黄金将维持现有价格
  2014年中国黄金消费需求有所下降,前三个季度的消费量达到755吨。印度第三季度黄金消费数据就已经超越了中国,重新回到了黄金消费第一大国的地位,预计印度全年的黄金消费量将高于950吨。中印两国在实物黄金市场的消费占全球消费的50%,对稳定和继续促进黄金市场消费有明显的带动效应。
  就在“中国大妈”疯狂抢购黄金,以至于透支了2014年消费数据的情况下,2014年中国的黄金消费总量或许依然能够保持在1000吨上方,再加上印度在逐步降低对黄金进口和消费的限制,使得整个2014年虽然美元强势、全球股市等信用资产吸引力较强,黄金却依然保住了较为稳定的价格和需求。正是因为实物市场需求的支撑,在整个大宗商品市场普遍大跌的情况下,2014年黄金价格的跌幅只有1.5%,而与黄金密切相关的国际原油价格暴跌47%、铜价格跌15%、白银价格跌17%、铂金价格跌10%。
  展望2015年黄金实体供需市场,投资者需要关注更多侧面信息。过去几年中国黄金产量均是全球第一,而2014年8月~10月,中国的月度黄金产量增长几乎停滞。南非金矿企业金田公司(Gold Fields Ltd.)的首席执行官尼克·霍兰德就表示,矿业公司的成本大都高于现货金价,明年资产减计的可能性增加。
  如果基于实物消费市场,仅首饰等主要消费领域带来的需求支撑,就能消化大部分黄金的产能,以实物消费为基础来判断2015年金价的话,黄金市场依然能够保持大体的供需平衡,维持现有价格的能力足够。
  基于金融属性,黄金随时有可能转变方向
  诸多商品都具有一定的金融属性,但与黄金在金融资产当中所扮演的角色相比,其他商品的金融属性从避险作用、资产隐匿、流动性和国际认可度等方面来看,都很难相提并论。正是由于全球目前依然处在一个由“信用”为主导的金融交易时代,黄金的金融属性更加不可忽视,各种影响到“信用”的事件都会影响到黄金价格,包括战争、债务违约、能源危机、货币贬值、外汇储备调整、实行资本管制等,而这些事件很多时候是不可预测的。
  1971年美国放弃金汇兑本位制(可视为美元违约),3年后金价从40美元/盎司涨到了180美元/盎司;1979年中东石油危机,1年后金价从200美元/盎司涨到了800美元/盎司;2001年“9·11”事件后,金价一发不可收拾,到2008年已从300美元/盎司涨到了1000美元/盎司;2011年8月5日标普宣布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金价在而后不到4周的时间里暴涨了300美元/盎司。
  纵观黄金脱离金本位之后的市场化道路,更多的突发性,甚至是颠覆性行情,往往由不可预知的因素触发。一个重大的国际事件,就能主导一波非常明显的黄金行情。总之,2015年的黄金市场对于持不同观点的各类投资者来说,均值得期待,更值得冒险,市场的魅力正在于此。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


邮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邮编

100029


传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体

中国矿业网

中国矿业联合会

电话: 010-66557667/7663/7666

传真: 010-66557666

邮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务:010-66557688

京ICP备13015461号-2 企业邮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