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露天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随着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日益突出,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成为重要课题。本文以典型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区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其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首先,通过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原理,结合GIS 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时间段内矿山生态修复区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其次,结合研究区的地形数据、气候条件及治理工程等资料,利用地理探测器,综合分析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上,随着生态修复措施的实施,植被覆盖度呈现增加趋势,明确植被覆盖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趋势。在空间维度上,矿山修复治理后稳定改善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呈现连续性,揭示植被覆盖度在生态修复区内的分布差异及变化特征。驱动因素分析表明,地形条件、气候变化、人为活动等多重因素相互关联,共同影响了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植被覆盖度的提升与治理工程和降雨呈正相关,生态修复措施的实施和养护对植被覆盖度具有积极影响。据此,建议在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充分考虑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同时,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以确保生态修复效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结论:
1.本文研究了露天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露天矿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变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综合运用遥感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量化了覆盖度的变化,并识别出了DEM、坡度、坡向、气温、降水、治理工程等关键驱动因素对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之类前后的影响程度。
2.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原理、趋势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证明了能准确反映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为今后矿区生态修复进程的监测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另外,通过地理探测器,植被覆盖度与驱动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被有效地揭示和验证。
3.本文研究表明植被覆盖度的提升与治理工程和降雨呈正相关,说明生态修复措施对植被覆盖度具有积极影响,地形、气候和人为因素共同塑造了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特征。
4.建议今后在矿山治理中,关注更为细致的生态过程和机制,注重生态修复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进一步优化和创新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实施好生态修复措施的长期效益评估,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持。(《中国矿业》杂志 )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miningmagazine.com/article/doi/10.12075/j.issn.1004-4051.2024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