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矿是战略性非金属矿产资源。磷化学品关乎粮食安全、生命健康、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以下简称“中煤总局中化局”)始终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己任,主动扛起地质找矿的使命担当,聚焦磷矿资源勘查开发的难点与关键领域,通过理论创新、技术突破与实践攻坚,在磷矿成矿规律研究、深部资源勘探、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持续发力,以专业力量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构建磷矿成矿新体系
在地质研究领域,构建磷矿成矿新认知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探索。近年来,随着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入和勘查技术的进步,科研人员对磷矿成矿规律的认知不断深化。
中煤总局中化局科研团队聚焦鄂、湘、川、黔、滇一带的磷矿床开展深入研究,系统探索该区域磷矿床形成机理与富集规律,发现浅海海湾中的水下隆起附近是磷矿聚沉的最佳场所,创新性提出“海湾胶体化学沉积-破碎-再沉积”磷矿成矿模式,为理解区域磷矿分布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他们划分出中国磷矿Ш级成矿区带,明确成矿要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提出了重要勘查工作部署建议,为鄂、湘、川、黔、滇一带磷矿集中区的靶区优选和深部资源勘探提供了有效指导,提升了区域磷矿找矿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理论指导找磷实践
在创新成矿理论与找矿模型的科学指导下,该局在矿产勘探领域捷报频传,一系列重大突破充分彰显了理论对实践的强劲驱动作用。在深部找矿实践中,依托精准圈定的磷矿预测区,他们发现磷矿产地225处。近年来,该局在我国贵州地区开展了系统性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古地理信息与含磷层分布规律,精准锁定勘探找矿靶区,并依据成矿规律对有利隐伏矿成矿地段进行科学预测,成功探获1个大型富磷矿床,其中,Ⅰ级品磷矿石储量上亿吨,不仅是近五年国内单一矿床规模较大的富磷矿,更成为同期国内超深隐伏富磷矿找矿成果的重要里程碑。运用沉积型磷矿床成矿理论,结合区域地层特征与构造特征对磷矿深部进行综合研判,该局在鄂西地区划出了1处磷矿富集区,查明了主要工业磷矿层的分布范围,经稀疏工程验证,区内磷矿石推断资源量达超大型,其中新发现的隐伏特大型磷矿床,是“十四五”期间宜昌深部找矿的最大突破,进一步丰富了区域磷矿资源储备,为后续开发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突破磷矿找矿技术瓶颈
我国西南地区是喀斯特岩溶密集分布区域,地表地貌与地下地质构造极为复杂,钻头在钻进地下时容易发生钻孔内壁坍塌、泥浆流失等情况,这对钻探施工技术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科研团队调研发现,不少项目都遇到过“卡钻”事故,钻探的钻头卡死在地下,事故处理耗时过长,容易导致钻孔报废,经济损失难以估量。该局针对深部钻探工程中出现的各类困难,开展钻探工艺和技术方法创新,研发了“能够避免晃动的深井潜水泵”技术,有效解决传统深井潜水泵在井下工作时容易发生晃动和摇摆、水泵外壁易与井壁碰撞而损坏的问题,极大提高了深部磷矿找矿勘查工作的生产效率,该成果经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当前,贵州矿产资源勘查从1000米以浅的“第一找矿空间”向地球更深部的“第二找矿空间”进军,该区域磷矿层多深埋于地下,面临着岩层稳定性不足、地压管控难度大、地质构造干扰显著等挑战,要实现深部找矿重大突破,需持续开展找矿全过程的地质科技创新。中煤总局中化局依托磷矿勘查技术创新与隐伏矿找矿项目,通过高精度地球物理勘探精细解析地下岩层结构,结合三维地质建模精准刻画矿体分布,首次实现1800米级深部勘探突破,这一技术与管理创新的集成应用,带来显著效能跃升:仅数月就完成全部勘查,创同类项目速度之最;平均孔深达1500米,突破矿层埋深纪录;磷矿层抽水试验水位埋深超800米,刷新同类试验深度;野外验收级勘查报告均获优秀,实现质量标杆。该成果大幅度缩短周期、降低成本,验证了技术集成对找矿效能的倍增作用,为深部矿产高效勘查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模式。
拓展磷矿资源利用边界
我国磷矿资源禀赋较差,以中低品位磷矿石为主,平均品位比世界磷矿石平均品位低5个百分点,且磷矿石中往往蕴含丰富的氟、碘、稀土等共伴生矿产。
近年来,中煤总局中化局科研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局科技项目,在中低品位磷矿及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提高资源保障能力、风险应对能力及保障能源资源安全作出重大贡献。其中,该局牵头制定了《低品位磷矿认定》团体标准,进一步规范中低品位磷矿的界定与评价体系,为磷矿及共伴生矿产的高效开发利用提供了统一的技术依据,有效助力行业更系统地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同时,该局首次建立我国沉积型磷矿伴生氟资源定量估算模型,并基于扬子地区主要沉积型磷矿矿集区矿床资源数据,估算了伴生氟资源量。该成果可有效助力磷化工企业摸清磷矿伴生氟资源家底,提高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水平。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从构建成矿理论体系、攻克深部勘查技术壁垒,到实现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既夯实了国家磷矿资源储备的“压舱石”,更以技术升级推动行业发展模式转型,用成果转化实现服务地方经济与产业升级,为保障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推动磷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坚实力量。(中国矿业报)
